他们俩,相识于周久森最初负责的嘉定区残联社会化服务项目,那时,潘慧强是周久森的文艺服务对象。2013年,两人携手创办自强艺术团,成了嘉定乃至上海残疾人艺术的一块招牌。创业至今,他们没吵过架、没受到过外界的影响,坚定地一起走下去,靠的就是坚守一颗相同的初心:“全心全意为嘉定区残疾人文艺爱好者服务。”元宵节这天,他们在嘉定区残联主办的嘉昆太青年元宵联谊会上,又带着团员们为大家献上了一台由残疾人自编自演的精彩节目。
一首歌曲改变命运
潘慧强天生就有视力残疾。在上海市盲童学校读小学二年级时,学校合唱队招生,因为他是班里最矮最调皮的两个孩子之一而没能入选。放学后,潘慧强羡慕地坐在合唱教室外的楼梯拐角上偷听,听着听着竟陶醉地睡着了。下课了,同样也是盲人的合唱老师摸着扶手下楼,一脚就把睡梦中的潘慧强给踢下了楼梯。两人都吓了一跳,定下神来,老师让潘慧强唱一首歌听听。
说唱就唱!潘慧强唱了一首儿歌《小鸭子》,就此敲开了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第二天,潘慧强摸到了曾经高不可攀的钢琴键盘,之后,在盲校陆续学习了钢琴、单簧管、笛子等多种乐器,成了乐队队长。
同时,潘慧强还是一个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在全运会100米短跑、跳远、三级跳等比赛中摘金夺银。他还与同学一起组建了亚洲第一个盲人音乐工作室和盲孩子乐队,在上海市残疾人文艺汇演上获得奖项,一时间成为风靡沪上的新鲜事,引来海内外媒体竞相报道。
音乐路上携手助残
2002年,潘慧强从盲校毕业回到嘉定,迅速成为嘉定区残疾人艺术的台柱。2010年,乘着社会化运作的东风,潘慧强成为区残联阳光艺术团的一名服务对象,得到了更加专业、稳定的排练,艺术水准又上了一个台阶。由他担任队长的阳光艺术团萨克斯队获得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二等奖、上海市残疾人文艺汇演二等奖,潘慧强和其他三名队员还成为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音乐专业首批学生。
当时,阳光艺术团服务项目是由东方明珠残疾人艺术团承接的,周久森是项目负责人。作为台柱子,潘慧强和他的交流自然比较多。随着项目的推进和大家艺术水平的提高,他们俩不约而同都感觉到,由健全人来主导助残服务,始终与残疾人的艺术需求“隔张皮”,即使艺术团成员想为乐器换个零部件,往往也会扯皮很久难以解决。
他们俩逐渐萌生打退堂鼓想法。不少团员对此感到不舍,甚至说自己也没信心了。这些真诚的话语让两人百感交集。周久森想到过去潘慧强随口说过一句玩笑话,“不如由残疾人自己来服务残疾人”,他找到潘慧强说:“要不我们俩自己干?”
两人一拍即合。2013年,在嘉定区残联领导支持下,两人各自拿出5万元积蓄,在“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创办了自强艺术团。
追求艺术成为强者
艺术团成立之初,一切都是白纸。没有排练场地,潘慧强四处奔波,借到朋友的厂房一角;没有排练资金,他们陆续拿出共计40余万元,贴钱给大家吃饭、交通、买乐器、做服装。团员主动提出放弃排练津贴,他们却只肯多给、不肯少给,还帮大家额外报销打车费。
费用不够,新成立的电声乐队却正准备代表嘉定去“冲奖”,成员们还几乎都是零基础,怎么办?潘慧强算算请老师、伴奏、词曲作者等至少要五千多元开销,干脆“赤膊上阵”,现学现卖,包揽了词曲创作、编曲和排练各类乐器,带着大家“夏练三伏”,创造了零基础乐队排练不足半年就斩获上海市残疾人文艺汇演二等奖的奇迹。
艺术团没有名额了,来报名的残疾人却越来越多。潘慧强深知,许多温饱不愁的上海残疾人对于提高文化生活品质、追求实现艺术梦想的渴望是多么迫切,所以,在周久森支持下,艺术团不设门槛,来者不拒。现在,“自强艺术团”常年有约80名成员,每年也因此多支出近10万元,可是,他们还是这句话:“只要你热爱艺术,‘自强’就是你的家!”
很多人奇怪,艺术团成立至今经过不少艰辛,为什么他们俩走在一起总那么合拍、那么坚定?看上去似乎应该是周久森帮助潘慧强,周久森却常由衷称赞潘慧强。他还说,潘慧强知识面广、手感特灵,他和朋友们大到买车、小到买焖烧锅,都会请潘慧强去“看一看”、摸一摸,拿个主意。或许,正是这样的互相欣赏、互相信任,让他们能坚定初心,带着伙伴们沉入艺术的海洋,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