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公布,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8大目标、1.1万余字,发放了一系列惠农礼包。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工作。
作为国际都市、超大城市,上海发展同样离不开“三农”。农业体量虽小,仅占全市生产总值0.39%的比重,但乡村规模较大,占陆域总面积85%左右,市民每天90%的绿叶菜、70%的鲜奶和20%的水产品以及饮用水和市区河道均来自郊区。
正是有了乡村的滋养,城市才能生生不息,但乡村的价值不限于此。在上海,乡村不仅是重要的居住区域和生态空间,也是打响“四大品牌”、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地。
上周五,上海市农村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强调把上海“三农”工作放在全局中谋划,和区域战略功能定位联系起来,在城市发展战略、产业定位中找准结合点、突破口,探索走出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新路。
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是精耕细作,是提质增效,是做好“放”字文章。
放活资源,增强吸引力。从房屋土地到文化遗存,是乡村“沉睡的资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包括允许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等。
以闲置农房为例,目前在上海郊区,约两成农房闲置空关,另有五成为半闲置状态,调查显示超过三成农民愿意将闲置房屋流转以增加收入,与之相对应的是至去年底,全市仅有23家“持证”乡村民宿。一边,是市民足不出“沪”享受慢生活的需求,一边,是农民变“废”为宝增加收益的愿望,资源需要盘活,瓶颈亟待突破。
放大特色,提升辨识度。从一蔬一饭到山珍海味,是“小辰光的味道”和“舌尖上的乡愁”。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2017年起,上海推进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粮头食尾”产业链,启动优质农产品“擂台赛”,多个“农字号”崭露头角。然而,面对市民消费升级和外来商品冲击,有效、高端供给仍显不足,本地农产品“优质难优价”的背后,是品牌特色和辨识力度有待强化。
放手市场,激发创造性。从本土人才到外来创客,“众创入乡”为乡村注入活力。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乡村创新创业”,鼓励企业去乡村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
近年,一股“农创”热潮在沪郊涌动,举行农创项目路演、推出优质土地招商引资、搭建乡村创客平台……乡村振兴成为“新风口”“试验田”,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城区日趋成熟的“双创”机制,乡创农创尚在起步,更要扎根泥土、脚踏实地,更需培训指导、跟踪评估,更待有序竞争、市场检验。
当谈论乡村振兴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乡村振兴是为了谁、该依靠谁?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内涵不断升级,脉络愈发清晰——乡村发展,农民是受益者更是主力军;乡村振兴,要激活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选择返乡,不乏“85后”“90后”的农二代;越来越多乡村的改造项目聚焦原住民的生活和体验,而不是单纯吸引来自城市的游客;越来越多施政者放弃了大包大揽,而是将更多自主权和选择权交给村民。
根据《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上海将着力打造“三园”工程,“美丽家园”提升农村环境面貌,“绿色田园”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幸福乐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乡村振兴,这篇“放”字文章的核心,是简政“放权”,亦是托底“放心”,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