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月1日起,刀鲚(长江刀鱼)专项捕捞许可证停止发放。照道理说,“江刀”应该是暂时吃不到了,然而有媒体记者在崇明各大菜场上发现,一些水产摊位的摊主仍能“神秘”地提供江刀。这些“江刀”是真的江刀还是海刀冒充?据业内人士观察,目前市场上的确有江刀在售。禁捕令下的“正宗江刀”何处来?恐怕来自于非法捕捞。
往年,清明节前,正是吃刀鱼的最好时光。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长江刀鱼数量锐减,从最高产4142吨下降到年均不足100吨。刀鱼的市场价格也一路攀升,一般人根本吃不起,成为一种畸形消费。再不禁捕,未来可能真的会无“刀”可捕。长江刀鱼终于禁捕,正是为了休养生息、恢复资源,以期未来“再见”。
禁捕令下,仍有人非法捕捞,并不意外。一方面,市场有需求,又卖得出价钱,难免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另一方面,今年是全面禁捕实施的第一年,制度的落地与完善需要实践的检验。对于非法捕捞行为,执法部门必须有所回应,否则,“正规捕捞停止了,非法捕捞还在继续”,禁捕令的效果和公信力就会打折。3月18日,多部门启动为期一个月的打击长江口水域非法捕捞联合执法行动,打击长江口水域非法捕捞长江刀鱼、凤尾鱼等行为。加强执法力度,完善监管机制,坚决打击非法捕捞,长江才能真正得到“休息”。
禁捕令颁布时,就有人担心,管住了“捕”,能否管住市场上的“嘴”?要管的,恐怕不只是非法捕捞船,还有一整条供需链上的各个环节。刀鱼收购商、大小市场与饭店,有没有办法管住,也是一项考验。比如,江刀和海刀差别细微,同一批刀鱼,对着顾客说是“江刀”,对着市场监管部门说是“海刀”,如何应对?江刀和海刀,其实是同一种鱼,区别在于,后者在海里并不洄游或尚未洄游。除了有人利用两者的细微差别混淆视听、逃避监管之外,禁捕令下,江刀不让捕,就去捕海刀,会不会反而造成对海刀的过度捕捞?对于刀鱼资源的恢复会有怎样的影响?
禁捕令下达,的确大快人心,但制度落实与资源恢复,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