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中,撤掉原有垃圾桶成为居民的最大争议。在新江湾城街道各小区,原有的3000多个垃圾投放点去年大幅缩减到不足500个。许多居民觉得本来走到楼下就能扔掉的垃圾,现在需要专门跑一次小区门口、地下车库等新设的集中投放点,十分不便,为了将垃圾桶再争取回来,投诉居委会的、躺在垃圾里撒泼的、故意随地乱扔垃圾的……使出什么招数的都有。
要解决百姓实际问题,光堵不行。街道各小区因地制宜,有的在过渡阶段允许业主将垃圾放在门口,由保洁人员迅速清理;有的保留垃圾桶,采取“红蓝榜”评比+不断宣教,让居民通过自治改变风气;有的建立“绿色账户”,使居民切身感受垃圾分类能得到实惠;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安路第一居委会还与居民签署自治协议立下军令状,承诺只要每幢楼的居民垃圾分类达到一定指标,就可以恢复这幢楼下的垃圾桶,相信居民就近投放也能做到分门别类。
针对目前部分居民和机构垃圾分类意识不够强的情况,新江湾城街道成立了全市首支街道层面的生活垃圾新时尚宣讲团,街道党工委书记挂帅,与专家、机关干部、社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居民志愿者代表共同担任宣讲员,深入基层广泛宣传。
在调研中,新江湾城街道发现目前垃圾分类指导员通常由居委会招募居民以志愿者身份担任,流动性较大,因此,街道与区绿化市容局探索,由街道购买第三方服务,组建专业化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作为现有志愿者指导员队伍的有益补充,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效益和指导员工作实效。同时,新江湾城街道在社区发展基金中划出一部分,成立全市首个专门用于垃圾分类的公益基金,支持开展垃圾分类的居民自治项目、社会动员项目,巩固扩大成果,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