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点成网
区域协同监测大气污染
2013年12月中旬,一场盘桓于整个中东部地区长达半月之久的严重雾霾终于逐渐散去,长三角各省市打响蓝天保卫战刻不容缓,区域协作联防联控是必由之路。2014年1月,苏浙沪皖三省一市会同环境保护部等八部委成立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同年,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正式挂牌,为长三角各省市提供区域性预测预报服务,为重污染预警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自建成以来,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与苏浙皖赣环境监测中心、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开展了近50次区域可视化会商,成功为2014年江苏南京青奥会、2016年浙江杭州G20峰会、2018年上海进博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意见。
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苏浙沪皖三省一市布局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已达480个。2018年底,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平台搭建完成,在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的高性能设备赋能下,区域中心能预报未来7天污染潜势。
摸清病灶
“技术指导”蓝天保卫战
2014年1月,落户于上海市环境科学院的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经环保部批准启动建设。实验室立足长三角,旨在提升大气复合污染的科学诊断和防治能力,为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科学决策,扮演着蓝天保卫战中“技术指导”的角色。
据该实验室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红丽介绍,2014年始实验室与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组队”,就“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及应用”的科研课题共同攻关,在2017年项目结项时取得5项技术突破。其中对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最具指导意义的是“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源清单”。
一系列项目成果,支撑长三角区域出台了《长三角区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深化治理方案(2017-2020)》以及区域高污染车辆和传播联防联控专项方案,从而将“大气十条”落实为基层行动方案。到2017年,区域内苏浙沪25个城市PM2.5浓度较2013年“大气十条”考核基准年下降34.3%,超额完成国家“下降20%”目标。2018年,苏浙沪皖4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又下降10.2%。目前,实验室正在开展污染物清单的更新,为长三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科学建言。
三方携手
合力守护下游水源地
位于黄浦江上游的青浦区金泽水库是泽被青浦、松江、闵行、奉贤、金山五区670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因此沟通太湖与黄浦江的太浦河流域成为开展水资源保护区域协作的重要场域。
2018年,上海市青浦区生态环境局携手苏州市吴江区、嘉善县环保局,建立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通过深化水质监测信息尤其是“锑元素含量”的共享,实现共同监测和应急联动。青浦区生态环境局方面表示,去年10月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等单位在金泽水库举办了长三角地区跨界环境污染事故紧急演练,协助保障进博会顺利召开。通过这次演练,三地以国家标准为参照统一了各自监测方法中的差异,为提升环境污染事件区域联动应急响应能力打下基础。
今年初,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环保部门齐聚青浦,签约建立起长效系统的生态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过去我们是因为环境污染事件走在一起,现在我们是为了环保事业走在一起。”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沈林弟说道。
实习生 谢越 本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