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身穿纯白服装的舞者排成一行,用躯体演绎河床中起伏的波浪。一束追光撒下,担任独白的演员陈振飞坐在台前——他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作品的创作者、导演彭涨。从名字的“涨”字来历开始,他缓缓讲起这段与水难舍难分的人生。“这部作品,就是我的自传。”彭涨介绍,“我是来上海闯荡的湘西人,父母分别是苗族和土家族。在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后,我逐渐迷失在城市赋予我的新身份、新生活中。直到再次听到小时候长辈们唱的水腔时才突然醒悟,开始寻找真正的自我。”剧中的“彭涨”,模仿着代表都市居民的舞者奔走着,重复的路径构成一个无穷的符号。在这无尽的循环中,他从亦步亦趋,到融为一体,再突然跳出人群,呼喊“我是彭涨”,找回了自己。
《水腔》的表演分为四章:孩子、婚礼、思念和逝去,讲述了彭涨从对河的下游生出好奇,到沿河而下闯荡都市,最后再回到家乡、送别逝去亲人的经历。吟唱的部分彭涨亲自上阵,原生态的歌声中糅合了大量古老水腔调,歌词则是他根据自己现在生活而创作的苗语小诗。古韵浓厚的吟唱外,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的伴奏也增添了更加多元、丰富的艺术色彩,歌队、现代舞、独白等形式,更让整部作品有种多元跨界的“艺术杂烩”感。对此,彭涨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想。水腔是湘西苗族的一种古老歌调。旧时的湘西,山高路远,情人天各一方。他们约好一起对着河水唱出自己的思恋和情话,让流淌的水流把情感带到河流另一边的爱人身边。这种真挚情感,是《水腔》的灵魂。“作为湘西人,我内心的情感,就寄托在临河而歌的水腔之中。而当下的我所唱的水腔,一定是具有当下性的。所以我将现代舞、西方音乐等加进来,这就是现代人吟唱的方式,也是现代观众熟悉的方式。”
《水腔》是上海音乐厅“乐无穷”系列首部委约作品,这次到北京演出,音乐厅副总经理叶飞代表剧场方寄予厚望:“当初这部作品打动我们,是因为湖南和上海共饮长江水,我们对于水有着类似的情感。虽然它是一部自传,但呈现出的都市人的精神状态,能够引起上海市民的共鸣。这次将它带到另一座都市北京,希望也能获得北京观众的理解和认可。”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