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我国科研创新领域“国家队方阵”的美誉。在业界,国家重点实验室又有一个十分形象和贴切的简称——“国重”,也有人形容成“国之重器”。科技强则国强,举世皆然。
近日,国家科技部公布2018年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此次参加评估的64个实验室中,工程领域有43个,材料领域共有21个。评估结果显示,虽然没有实验室被摘牌,但有6个实验室被要求整改。
目前的25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分布在教育部所属的各大高校,其中半数以上集中于双一流高校内。此外,中科院系统的各研究机构以及各省市管辖的科研单位也均有“国重”的布点。2007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对“国重”的稳定支持力度。从公布的经费来看,2015年“国重”的总专项经费高达30.45亿元,平均每个实验室可以获得近1200万元的经费,且每年都会有所递增。“有钱”,是这些“国重”最令其他同行羡慕的地方。搞科研,没钱怎么行?
既然列入“国家队方阵”,成为我国科研创新领域的第一梯队,那么,出重大成果、出杰出人才、出一流品牌,理应成为这些“国重”的最重要本职。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发展成为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在促进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和杰出科学家的培育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已提出,中央财政要创新对“国重”的支持机制和管理方式,注重绩效考评,实行以五年为周期的定期评估机制,既要保障这些实验室的基本正常运行,又要调动其持续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性。
近年来,科技部每年都会评估若干个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而且是采用“末位淘汰法”。2015年至今,已有多个实验室未通过评估需要整改。如果两次被勒令整改后,第三次依旧未通过评估的,那么直接的后果就是这个“国重”要被摘牌。整改期限为两年,在此期间停发国家专项经费。无庸讳言,争“国重”俨然已成为目前国内各高校、各大科研院所议事日程里的一件大事,常常为此争得不可开交,而各种不太阳光的动作也会有所发生,有的还牵扯出学术造假等问题。
“五年了,还没有出成绩的,就应该走人,让其他人进来。现在建设‘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动态的,能上能下,这就完全正确了。”“应该淘汰人,不要淘汰实验室吧。每个实验室都必须有个确定的研究对象,且这项研究的对象跟其他实验室没有重复的就要允许保留。”……这些年来,几乎每一次评估结果公布后,都会在业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欣喜的是,质疑评估、反对摘牌的声音越来越小,倒是为进一步完善和办好“国重”建言献策的声音越来越响。
去年,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验室数量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要让“国之重器”充分发挥出科研、科创“国家队”“排头兵”的作用。因此,评估、监管、遴选、更换,都是确保“国重”正常和有效运行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有必要在评估中更好地遵循“分类评价”和“同行评议”的国际学术评价基本原则,摈弃简单的“末位淘汰”机制。而且,在专项经费的拨付上,对不同评估结果的“国重”宜采用差别支持的手段,套用一句老话就是“钱要用在刀口上”,而不是按人头“撒胡椒粉”。对于屡屡被“差评”的“国重”,当然必须建立退出机制,但对在领域内有影响力、有前瞻性和实际贡献的,也要充分考虑研究的周期性等因素。因为,有些科创成果不是五年就能“一朝分娩”的,得耐心“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