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指出,上海电影界要学习贯彻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和李强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分析上海电影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目标、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推动上海电影事业持续繁荣、更好发展。站在荣誉之上,站在全年上海出品104亿元票房的佳绩之上,上海电影人济济一堂,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凭数据,用真心,探讨如何不断守正创新。
1
讲好主旋律故事
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电影集团最近正全力以赴拍摄《攀登者》,努力反映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电影将于4月下旬于西藏杀青,国庆上映,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介绍说:“上影竭尽全力、不辱使命,构成近年来中国电影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主创团队。我们在影片创作中自觉实践‘守正创新’,既要解老套、去俗套,又要努力别开生面,塑造好人物形象和体现好艺术境界,同时充分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展示珠峰的极端魅力和极端风险,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据介绍,上影未来3年将结合重大历史节点,积极推动一批重点影片的创作生产,讲好中国故事:在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将启动讲述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人陈望道故事的电影创作,筹备推出《上海:1921》等;在展示海派文化方面,将推出表现二战期间上海城市拯救犹太难民故事的电影《魔咒钢琴》,表现当代上海市民生活和风情的电影《繁花》等;在体现江南文化方面,将推出表现民国古镇生活和人物命运变迁的电影《北雁南飞》等。
2
扎根现实与生活
“我们要求每一个炉子都可以生火,每一个锅都炒过菜,每一个房间都要住人,用手去摸摸墙,让阳光晒晒被子。”电影《地久天长》从柏林国际电影节载誉归来,导演王小帅分享心得时说,拍这样一部有很大时空跨度的影片,搭建场景和营造真实细节是最困难的部分。“我们为此除了看遍大江南北的场地,还查阅了大量的老照片。”他说,摄影机要对准现实生活,对准寻常百姓,他们是这个社会的肌理。
去年,还有一部对准现实的作品被观众赞为“清新更走心”,电影《春天的马拉松》出品方代表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鱼洁并不讳言,电影的创制过程也可谓是一场“马拉松”,历经几易编剧,团队最终选定了宁海当地优秀的作家张忌。“我们耗时数月,扎根宁海几十个村镇采风调查,从《村级权力清单》推行4年以来大量真实案例中汲取创作养分。事实证明,聚焦现实、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不负时代的主旋律作品是能赢得观众情感共鸣的。”
3
聚焦上海显情怀
上海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是一座饱含历史故事和现代都市质感的城市,影视工作者正不断探索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融入城市血脉。不仅上影集团已将《共产党宣言》《上海:1921》《魔咒钢琴》《繁花》等作品列上了计划,尚世影业也正在努力将《江南岸》《上海的女儿》《一大代表》等“上海故事”书写好。
《江南岸》是一部以江南造船集团前身江南制造总局为背景的爱国题材动画电影,影片将以具有幻想色彩的动画形式展现小人物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命运面前的大情怀,希望唤起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一百多年来为了民族复兴奋发图强的中国军工人的深深敬意。影片将于今年国庆全国上映。
4
平衡商业与艺术
去年,有一部上海出品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大卖,《我不是药神》不仅在暑期档获得了31亿元的票房佳绩,更赢得全国观众的感动和口碑。“过分强调创作者个体会流失观众,而过分强调市场会流失影片的精品度。”青年导演文牧野在发言中恳切表示,商业外壳和艺术内核比例,迫使他在剧本阶段经历了好几次的推翻和改稿,“比如说,喜剧和悲剧的拿捏,这部片子是一个具有喜剧风格的严肃题材,不能把它做成一个很作、很狂暴的喜剧,幽默感的‘度’一定要拿捏好。剧本完成后,我找了一些喜剧演员来围读,进行了调整和删减,将喜剧点控制在了一个温和的范围内。”
同时,导演严控了表演的节奏,幕前幕后的主创及工作人员剧本围读加起来有20次,这种围读大大地提高了表演的精准度。从成片来看,《我不是药神》是一部以故事和表演为核心的现实题材电影。文牧野骄傲道:“它所呈现出的娱乐性没有让观众失望,而社会性和灵魂性则是令观众惊讶的结果。”
5
筑巢引凤服务好
“科技影都选址松江南部新城,总面积60.58平方公里,目前正在深化总体规划方案。”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徐界生“汇报”松江科技影都建设的进展时说,昊浦影视基地一期项目已完成结构封顶;上海影视乐园二期以及中视儒意影视基地一期1号地块已经开工建设;“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首期项目争取下半年开工建设……其实,“上海文创50条”和《关于促进上海影视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发布以来,静安、普陀、浦东新区等各区,也都正立足全市“1+3+X”发展格局,以“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目标,对标顶级,创造一流。
昨天,上海7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也参加了座谈。如何把上海建设成电影产业人才培养孵化的“大本营”;如何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电影人才,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影视产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如何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形成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并重,促成编导演等“专精特”人才与“服化道”等应用型人才共同发展等命题,也都是发展路上,我们所需要回答和践行的问题。 首席记者 孙佳音
电影·数字说话
12部
《明月几时有》《我不是药神》《春天的马拉松》《江湖儿女》《一出好戏》《爆裂无声》《动物世界》《后来的我们》《南极之恋》《缝纫机乐队》《淡蓝琥珀》《反贪风暴3》等12部上海出品影片被授予“2018年上海电影佳作”称号,其中,《春天的马拉松》被中宣部列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
104亿
2018年上海出品电影累计票房约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全国国产片票房27.4%,《我不是药神》等4部影片进入全年国产片票房前10位。
记者手记
“小”机构
□ 孙佳音
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我们熟悉每年6月星光熠熠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熟悉散落于各区的65家星级影院,但我们可能并不熟悉一个“小”机构,他们人很少,却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事。
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自2014年10月27日成立以来,为各类影视拍摄主体来沪拍摄影视剧免费提供四大类116项咨询和协调服务。机构负责人于志庆带来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3月22日,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5258件次,其中咨询类服务4234件次,协调类服务1024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他们凭借高质量的服务,被许多剧组称誉为“超级保姆”和“总制片人”,越来越多的上海地标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小”机构也逐渐成为展示上海城市形象和良好服务环境的崭新平台,为助推上海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机构自2014年起每年编制《上海影视拍摄指南》,来到上海取景、拍摄的海内外剧组可以说人手一册,方便、实用。今年这份拍摄指南还将扩容,《长三角地区影视拍摄服务指南》的编制将形成长三角影视拍摄服务紧密合作和一体化联动的新格局。
上海的影视产业发展,是一家家影院、一爿爿公司的事,也是政府关心、支持、引导、促进、推动的事;是每一个电影人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的事,也是立足本地,联动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