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说,2018年通过移动应用实施网络诈骗的事件尤为突出,如大量虚假的“贷款APP”并无真实贷款业务,仅用于诈骗分子骗取用户的隐私信息和钱财。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抽样监测发现,在此类虚假的“贷款APP”上提交姓名、身份证照片、个人资产证明、银行账户、地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的用户超过150万人,大量受害用户向诈骗分子支付了上万元的所谓“担保费”“手续费”费用。
此外,具有与正版软件相似图标或名字的仿冒APP数量呈上升趋势。仿冒APP通常采用“蹭热度”的方式来传播和诱惑用户下载并安装,可能会造成用户通讯录和短信内容等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