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一封家书
宋宁华

  宋宁华

  人间四月,捎来了春天的气息。联想起前段时间撰写的《一封来自“天堂的家书”》,一个来自浦东周浦镇首届“上海最美家书”征集中的真实故事。一位老师读完学生为已逝母亲写下的书信后,以“妈妈”的口吻、含泪挥笔写就“天堂的家书”。故事令人泪目,人们也为这位“妈妈老师”的文采斐然、高尚师德由衷赞叹;之后在不少学校中掀起了写“两代书”、诵读家书的热潮。

  在木心的眼中,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因得之不易,也更弥足珍贵,所以也就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最贵家书”。

  四月,是希望的季节,也是缅怀的季节。在“燃灯者”邹碧华离开一千五百多个日夜后,妻子唐海琳回忆起当初的点滴美好,为丈夫写下了一封无法投递的“家书”。“碧华,你富于理想、敢于创新,你孜孜不倦地探寻更美好的世界,你‘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座右铭,曾经激励了无数人。现在,虽然你离开了,但是你的故事却为更多的人照亮了前方,成为许许多多人的理想之光。……还记得大学毕业那会儿,你特意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道:‘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而我想对你说:‘你的生命亦是我爱的雕塑。’”

  家书,是家人的牵肠挂肚、絮絮叨叨,也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壮志未酬、家国情怀。1911年,一个面貌如玉、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写完诀别书后,冲入生死场,24岁慷慨就义,留下一封让人肝肠寸断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情真意切力透纸背,也让林觉民与妻子的故事成为千古绝唱。

  因为往来者多为家人、好友,重温这样的家书,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真情实感,从中也可品味出许多人生哲理,超出了家书的基本功用范畴。在《傅雷家书》中,父亲和儿子亦师亦友,谈人生论艺术;在《曾国藩家书》中,治军、为政、修身、持家……浸润着人生历练的言传身教。

  今天我们重温家书、寻找家书、传播家书,也正是透过“家”这个社会的最小组织,观照自身,传递大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2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设计之都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第ZF02版:中缝12-13
守“7条军规”,创50个示范车站
轨交2号线将启用新运行图
一封家书
上海植物园举办国际押花艺术季
五四文物史料亮相“一大会址”
环保遇到疑难 “管家”统筹解决
上海警方发布交通管制通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一封家书 2019-04-17 2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