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许多读者熟悉这节文字,也大致明白其内容。本文重点说明几个概念。
统而言之,“修身”是根本。修是修炼;身是自身,具体说主要指自己的言与行。说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做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这是君子。一切言行永无偏差,不可能;而修炼就是使偏差不断减少的过程。孔子那样的圣人,也是到了七十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矩,规矩,是衡量言行该与不该的标准和尺度。其核心是仁,或者说是善。
“正心”,端正心思。心思,即思想,是个大概念。心思的一个特征就是一旦产生,便趋向于表达和行动,付诸实践。正,端正,不偏差,包括偏差之后的纠正。而正与不正,实质又是仁与不仁,善与不善。思想中有善的因素,亦有恶的因素,正心就是在表达和行动之前自觉地、主动地坚持善因,摒除恶因,力保心的纯净。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进行,时时进行。言行受心支配,故欲修身,必先正心。
“诚意”。意为意念,是心思的萌芽、思想的火花,具有突然性、游离性、多变性等不稳定特征。意念纯属内心活动,与表达和行动尚无关联。诚意,较多的理解是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意念,不自欺。诚,包含实、直、忠。实是真实、真诚;直是坦率、正直;忠是尽心、忠诚。诚意,就是瞬间感知自己的意念,以上述标准做出判断,扩张其善者,扼止其恶者,杜绝其发展为胡思乱想。诚意,是正心的入门和前提。
“致知”,致是达到、获得、求得;知有两个含义,一是知识,二是见识。浅层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状况的表面描述,深层知识是对这种表面状况之原因、变化、发展的揭示。而见识是指主观上对知识深刻理解之后,能有独到的分析、判断和意见,即所谓真知灼见。人是群体动物,是社会人,意念也好,心思也罢,大多离不开与之相关的人、事、物,而玄空的冥想并非常态。所以说,要诚意,必先致知。
“格物”,推究客观事物,且辨别其性质(尤其是善恶)。格还有“感通”义,是说心诚能与外物相感应。物,细分应有物、事、人三者。推究、感通客观事物,是主观上获得真知灼见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因此,从格物到致知是货真价实的唯物论。先秦儒家在认识论上有唯心成分,但主体是唯物的。
这节文字是在讲述大学之道何以能够实现。或者说,是在讲述大学士子们如何从个人角度去实现大学之道。文章倒推实现大学之道的步骤,即由远至近,从目标和结果追问缘由和起点。纲举目张,高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旗,具体落实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这八个步骤,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称为大学之道的八条目。
八个条目,每一条都可以单独写长篇论文。古今学者论说纷杂,令人眼花缭乱。本文为普通读者介绍,简单,通俗,下笔时已知肤浅,只求不太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