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新民法谭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假质押真盗窃 GPS为犯罪“导航”
钱宇文 袁玮
  本报讯 (通讯员 钱宇文 记者 袁玮)两名90后男子合买了一辆轿车,把车质押给别人后又偷了回来。近日,长宁区检察院依法以盗窃罪对这两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2017年9月底,齐某和沈某花5万元在郑州买了辆轿车,一路从郑州开到上海。到上海后,他们在车上安装GPS并另配备用钥匙,打算找人质押借款。齐某在网上结识了孙先生,双方约在某商场停车库商量质押借款的事情,当时一同在场的还有沈某。双方口头约定车子抵押一个月,抵押金额3万元,其中包括利息2100元,另加一个月的停车费300元。谈妥后,齐某把车辆、车钥匙、车辆行驶证、车辆保险单等物品都交给了孙先生,孙先生用手机银行转给他27600元,并在手机上做了一张电子单据通过微信发给他,声明到期后会电话通知齐某还款。随后,孙先生就把车开走了。不到一个月,孙先生发现停在小区里的车子不见了,他心存疑虑,便试着联系齐某,然而齐某早就拉黑了他的微信,电话也打不通了。孙先生觉得这事有点蹊跷,于是报警。公安机关接报后发现,案发3天前,齐某、沈某通过事先安装在车上的GPS找到质押给孙先生的车辆,用备用车钥匙把车开走。几天后,两人又用同样作案手法从他人处骗得25000元。2017年12月,两人抱着毁“车”灭迹心理,把车开到河南卖了。

  检察机关认为,齐某和沈某通过盗窃手段使被害人合法占有质押物脱离占有,实现其非法占有目的。孙先生因质押物的灭失而无法通过回赎收回先前支付的27600元,财产已受损失。齐某、沈某采用秘密手段盗窃质押物的行为已触犯《刑法》,应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13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上海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第ZF01版:中缝4-21
要工作先买工作服和电瓶车
假质押真盗窃 GPS为犯罪“导航”
父亲不上班怎么办
上海市申房律师事务所 建楼宇党建服务站开展法律援助服务
两份遗嘱呈法庭 究竟依哪份为准
本报信息
新民晚报新民法谭A24假质押真盗窃 GPS为犯罪“导航” 2019-04-19 2 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