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祈年殿和赵州桥“搬”到家里?家住闵行区的王震华分别花了五年和三年,完成了这一创举。
他的小才情包含着大梦想,更像一块磁铁板,吸引了许许多多人的目光。两件缩微作品,分别由7108个零件和7169个零件组成,因为使用的是榫卯结构和鲁班锁技艺,两件作品不用一颗钉子,不用一滴胶水。如今,61岁的闵行区非遗传承人王震华,把目标瞄向了黄鹤楼和故宫……
五年圆梦,“祈年殿”荣获金奖
王震华出生于1958年,自幼喜爱古建筑,16岁自学木工,学习各种榫卯结构和技艺。1984年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专业书籍。他推崇梁思成的理念,认为“传承古建筑不单纯是研究其尺寸、更要体现其精髓和意境”。
1986年,王震华在北京工作期间,实地测绘和临摹故宫建筑和天坛建筑,古建筑的宏伟和独特魅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祈年殿更是让王震华看呆了。当时他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也要做出一个‘祈年殿’来。”
2010年10月,王震华开始尝试制作祈年殿模型。他需要一个特别安静的环境,于是家住闵行区华漕镇的他,特意在青浦区白鹤镇租了一间屋子,每天骑着电瓶车,早上九时从家里出发,晚上八九点才回来。太太每天给他准备了饭菜带去工作室,可他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常常就忘了吃。
这埋头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里,王震华一次次去北京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推算结构、绘制图纸、制作零件。然而,王震华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他遇到了无数次失败,制出了3套失败的作品。这些失败品全部被他付诸一炬。
“没有经济收入,不知道哪天才会成功,几乎天天遇到困难。”王震华说,在这“孤独”的五年里,有人问他干嘛去了,他只能苦笑说“坐了5年牢”。令王震华庆幸的是,他有家人默默的关心和支持:“儿子一直相信我能成功,老婆也从不埋怨我。”
五年蛰伏,一朝惊艳。这座缩微版纯手工打造的全榫卯结构祈年殿,获得了“2016世界手工艺产品博览会金奖”。
模型高不足半米,最大直径才0.84米,包含了10万多道工序,7108个零件,却没用一根钉子,没抹一滴胶水。其精巧之处比比皆是,如随意的一扇门,都可以拆分成八个部分;伞状殿顶的瓦楞部分,由83个零件拼接而成,每根瓦楞都由鲁班锁的结构锁定;最为精巧的还属栏杆部分,每道栏杆都是活的,望柱直接插入槽中即可固定,拆下来的栏杆灵活如链条,这其中包含了整个模型最小的榫卯,只有1.5毫米的燕尾榫。王震华还做了“二次设计”,将原本瓦做的屋顶和石做的台阶,改成了木做的榫卯结构。
三年冲刺,“赵州桥”可以走人
王震华的第二件缩微作品是赵州桥。他想用微缩榫卯结构,还原赵州桥的力学结构之美。整件作品长1280毫米,宽280毫米,高260毫米,比原版整整缩小了50倍,采用紫光檀、黄檀材质,由7169个零件组成,最小零件只有1.2毫米,打破此前微缩天坛祈年殿最小零件1.5毫米的纪录。
这么一座“微桥”能走人吗?“理论上桥面可以负重80斤。”对于这件作品,王震华自信满满。
仅过了三年,榫卯结构和鲁班锁再次惊艳众人。王震华告诉我们,榫卯是古建筑中最具特征的部分和主要结构方法,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而鲁班锁也叫孔明锁,即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连接支撑的土木结构固定器。
在微缩赵州桥上,王震华在这两项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技艺上又做了创新。弧形桥拱上,共有28道拱圈,一道拱圈由41个相同零件组成。这41个零件用燕尾榫相互锁定,28道拱圈则用穿带燕尾榫锁定。拱圈上再用护拱锁定。而在在桥基、桥墩、桥面上,王震华历时22天研究出“百变”鲁班锁,组合性强,可自由拼接,再辅以特殊件,即可拼搭。光“百变”鲁班锁这个零件,他就花费了9万多道工序。
赵州桥的7000多个组成零件中,最小的只有1.2毫米,而在上面开凿的燕尾槽刀,全部都是王震华自己设计,用二手的刀具打磨改造出来的。为了能够任意拼装,这些零件都不做编号,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
三维拼接,“小心愿”叫板乐高
2017年,微缩古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了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震华也被评为了该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缺少传承人,是不少非遗技艺遇到共同的困境。但王震华称得上“幸福”,如今他已经收了一个女徒弟。徒弟名叫张明明,来自河北,今年35岁。张明明说,自己有个小小的私心:“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我家里有小孩,我希望他从小就可以接触到这种思想。”
王震华十分看好这个徒弟。“小张学得很快,很有灵气!”他说,自己和小张称得上“教学相长”。“她在大学里学过设计,在三维建模上她是我的老师!”
收徒,王震华最看重的是初心:“有的家长问,我儿子学了以后,能像你一样出名吗?”他说,这种想法的出发点就是不对的。“人家做不出来,我来做,人家锁不定的我来锁,这才是我的初心。”
微缩祈年殿和赵州桥大获成功后,王震华的脚步没有停歇,他已经开始策划下一件作品:“下一个可能是黄鹤楼,我想用榫卯结构还原出古人诗词中咏诵的那座黄鹤楼。”而故宫,一直都是王震华的“最终目标”。
在钻研作品之外,让自己的非遗技艺走出更宽的路,更是王震华眼下关注的大事。“政府的支持很大,但非遗要传承下去,不能完全靠政府。”
王震华有个心愿,现在市面上的乐高玩具被孩子和家长们追捧,少辄几百元,多辄上千元一套,而相比于乐高的单一维度拼接,榫卯结构三个维度的拼接,更考验智慧和动手能力。“它是一个组合运用,是零件之间的互相限位,更复杂更有理念。”王震华说,只可惜市面上所谓的“榫卯模型”,大多数都是用胶水粘合而成的。“以后我要让孩子们能玩到更正宗的中国榫卯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