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的一天,我在自家三楼阳台上伸伸手弯弯腰的时候,忽然听到阳台上端传来“唧唧”“啾啾”的声音,满腹狐疑的我手搭凉棚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两只燕子正紧贴墙壁在专心致志地垒窝。好家伙,此窝竟然已经垒了一寸多高了,纵横交错的干草,一滴一滴的泥巴,嘿嘿,窝儿的雏形初具了。
居住在这市郊结合部十多年了,燕子第一次飞临我家来做客。我们老俩口岂能不高兴之至?于是乎,我情不自禁地吟起了脍炙人口的白居易之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和刘禹锡之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瞧,这对燕子“夫妻”好不勤劳,一会儿飞进,一会儿飞出,一会儿穿梭于鳞次栉比的楼房之间,一会儿疾掠过新绿片片的阡陌之间,从田野里衔来绵软的泥巴和纤细的干草,然后紧贴着墙壁上,用一滴一滴的唾液营造着自己的新家。它们对新家的工程质量是一丝不苟的,如果发现窝儿有一丝儿裂缝,便会赶紧飞去衔来细泥予以修补妆点,直到认为“固若金汤”了,两只燕子才会蹲在晾衣竿上歇那么一会儿,在它们周而复始锲而不舍地一口泥一口草劳作下,一只呈蜂窝状的窝儿终于垒成了,下面小上面大,既漂亮又精致,宛如一件绝妙无比的工艺品。
过了一个星期后,我又在阳台上健身,悄悄地搬来一只凳子,摆至阳台的另一端,蹑手蹑脚地站立在上面,看看燕子窝里的情况,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热闹,哈哈,窝里添丁加口了,四只肉团一般的小燕子问世了,“吱吱”地一个挨一个挤在窝边,把小嘴伸得大大的长长的,嗷嗷待哺。一会儿,它们的爸爸妈妈飞回来了,嘴里衔着食物,临近窝儿时,先用简短清脆的声音招呼小燕子,小燕子似乎心领神会,即刻一跃而张大着嘴巴,燕子“夫妻”将衔在嘴里的食物一分为二,塞入两只小燕子的嘴里。喂完后,又一齐飞向远处觅食去了。
几个星期过去了,四只小燕子的羽毛丰满了,燕子“夫妻”开始教“孩子们”学飞了,学飞的场地选择在距离楼房不远的一处草地上。起先,小燕子学飞的样子很笨拙,刚飞出几米,便会噌地落到地上,跳跃了几下后,再飞几米,然后又噌地落到地上,又再跳跃……如此这般地在草地上反复练习,四只小燕子的胆子渐渐大了,翅膀也渐渐硬了,没有多长时间,它们便能飞过碧波粼粼的河浜,飞向一望无际的蓝天……
又过了一段时间,四只小燕子英姿勃发了,它们的飞技愈发娴熟了,在呢喃声中,它们会来回轻盈盘旋,会忽上忽下翻飞,最令我和家人忍俊不禁的是四只小燕子在河里嬉戏,它们时而扎个猛子,时而贴着河面低飞,时而用尾巴冲击河面,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真是美丽极了。
望着这春天的使者,身为平民百姓的我油生感慨,这种精灵从不趋炎附势,从不嫌贫爱富,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它们便会家家入,就会心无旁骛地筑巢安营扎寨,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又正如于渎《对花》诗云:“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稀,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