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首次在上海举办,观剧,赏戏,文旅,文创,美术大展。五月的上海红红火火,本期十日谈是从不同视角,谈作者与艺术节的故事。
5月19日至22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全国各省区市已有逾700家文化机构携演艺类展品、文创类产品参展,戏曲、非遗技艺、动漫、游戏、影视等领域的近100个热门IP形象汇集,开启一场文化盛典。上海博物馆有幸参与其中。
这些年来,上海博物馆的文创商品越来越受到大家喜欢。而我也与博物馆文创事业结缘20多年了。我原来在上海博物馆从事古画复制,1995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创办之际,马承源馆长和汪庆正副馆长劝说我改行做文创(当时还没有文创这个说法)。并于1997年派我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学习。第一次见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商店,有点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在文创产品研发上,上博一直秉承“把文物带回家”的宗旨,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通过文化产品的研发来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上博文创产品注重历史性、故事性和文化性,希望让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传递东方美学意蕴。
拥有百万件藏品的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IP的大宝库,通过对文化元素的提炼与灵活应用,推进产品的转型升级。从1.0版本的文物修复、复仿制产品,到2.0版本的文物元素提炼的再创作,再到3.0版本和当代虚拟技术结合的文创产品。由此衍生的卡通玩偶、文具用品、科技植入的AR、VR体验瓷器烧造过程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冒险故事。即将出品的《探索古画国》,让孩子们在绘本中学到文博知识,激发小读者的探索乐趣。
特展文创与观众的互动成为上海的文化现象。从“元青花展”“醍醐寺展”的文创衍生到“大英百物展”、“董其昌书画展”,上百种文创产品,兼顾衣食住行各方面、关注和吸引不同年龄层消费群体。像“大英百物展”“董其昌书画展”的文创小饼干、小米糕等,成了网红商品,数度卖到断货。在博物馆茶室推出的董其昌画意咖啡和茶点,现在也吸引了许多观众慕名前来品尝。
近年来,上博做文创不忘借助社会力量以IP授权的模式开始了相关探索。2018年,上博与迪士尼中国有限公司双品牌跨界合作,探索让传统文化和海外IP形象结合,形成新的IP资源,打开古今中外的限定,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本次中国艺术节文创展,上海博物馆文创首次参加,为观众精心准备了以“江南文化”为主题,“海上风华”、“文人雅士”、“其昌山水”3大系列60余种120件的文创产品,集中体现了上海海派文化精髓。其中包括“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大展”上热销的随行包、笔墨套装、金箔画、山水系列首饰。还将展示一套洗漱用品器皿,创意来自于即将开幕的“15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中一件“孔雀牡丹梅瓶”上的纹饰。它吸收传统外销瓷的彩绘技艺并结合西洋画表现手法,器型丰富,图案中西合璧。
我们还精心设计了展会现场浓郁的文化氛围,滚动播放上博整体形象片和非遗“珂罗版复制”技艺的视频。这次文化艺术盛事搭建起很好的平台,是我们与社会各界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将促进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与传播。
虽然为了文创,我放弃了热爱的绘画事业,但有时我也会这样安慰自己,博物馆的文创事业其实是一幅更大、更有想象力的画卷呢。
十日谈
责编:杨晓晖
我与十二艺节
我们演唱的“种子”精神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