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的决赛结果快要分晓了。我们的节目情景小合唱《种子》,是入围群星奖的7件上海作品之一。《种子》采用藏族音乐和汉族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歌颂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援藏16年、采集4000万颗种子的故事。
钟扬援藏16年,我们参演的也是16名演员。主创人员之一的词作者黄玉燕,是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创作人员,在近30年的群文创作活动中创作了大量歌词、朗诵诗。曲作者王晓宁老师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2018年上半年,黄玉燕老师接受了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萧烨璎馆长的邀约,创作一首颂扬钟扬教授的歌词。通过大量阅读,了解了钟扬教授的感人事迹,深为他献身科研、教育、理想的家国情怀所感动。经过与萧馆长及作曲王晓宁老师的多次沟通与修改,歌词几易其稿,终于如愿完成。经过作曲、导演、编曲、演唱等的反复打磨,这一情景合唱终于以“微党课”的形式,呈现于舞台和视频。
歌词抓住了“种子”这一富有寓意的载体予以展开。通过“行囊”、“背影”、“经幡”、“格桑花”等人与物,通过设问与回答,尤其是“四千万颗种子”和“五十万里脚印”等关键数字,勾勒出了钟扬教授在雪域高原一路跋涉、艰辛采集种子的动人形象,清晰地展示了他博大深沉的内心和难能可贵的付出。从而让听众提升了对《种子》这首歌的更深理解:钟扬教授不仅采集了珍贵的植物种子,他更是一颗传播崇高信念、践行共产党员誓言的“红色种子”,为无数后人播下了值得传承、讴歌的“种子精神”。
我在嘉定区南翔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工作,2019年有幸参加了《种子》的演出团队。16个演员来自不同的条线,每个人时间段都不一样。为了排练,大家都放弃很多休息的时间。排练的地点在南翔,有的演员工作在市区,就特地往嘉定南翔赶。每次,我们都安排人员在地铁口做好接应工作,排练间隙准备好盒饭。有趣的是,有位演员家里没人带孩子,他把孩子带到排练场,我们有志愿者负责照管孩子,以保证演员排练的时间。我们的声乐指导老师郑老师,76岁了,每次他都是第一个到,整理谱子。为了让作品完美,每次排练每次都有修改,郑老师总是第一个到,把修改的地方标出来。有一次,他的额头不小心撞在货架上,受了伤,头上只得用纱布包起来,他还是坚持排练,从不拉下。我们演唱“种子”,“种子”的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团队人多,刚开始排练难免有迟到的、请假的,但后来大家都被作品的内容所激励,主人公的那种奉献精神。每个人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作品感染到我们,我们也想演出来感染到别人。最后冲刺阶段,排练密度加大,嘉定文化和旅游局很支持我们,特地安排嘉定区文化馆剧场做排练场。
我是副导演,节目是情景小合唱,我主要协助导演做队形的编排,导演定下的队形,我要去排练,演员的手怎么放,笔记本怎么拿,眼神怎么练,椅子怎么摆,我做现场的执行。导演忙十二艺节的时候,不能到现场,我们录视频,播视频给导演看,导演看了,有修改意见,我再根据他的修改意见来打磨作品。
磨出一个好作品的过程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演“种子”,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也是艺术的锻造。
十日谈
我与十二艺节
责编:杨晓晖
以人物为本、以简约创美、以独特出情,演绎太行山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