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种丰富样式新
今晚开幕大戏《永不消逝的电波》脱胎于同名电影的叙事,但是在舞台上再造了一个电影空间。开场时,剧中人物一字排开立于台口,头顶上的纱幕映出他们的角色名和演员名,正如影视剧开场……以往,舞剧在中国艺术节参评参演类剧目中占比较低,今年却不然,不仅以蕴含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特质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为开幕演出,还有中央芭蕾舞团的《敦煌》、广州歌舞剧院的民族舞剧《醒·狮》、广西歌舞剧院的民族舞剧《花界人间》、新疆艺术剧院歌舞诗《阳光下的舞步》等等。
文艺作品的样式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拓展。除了“歌舞诗”这样的新样式之外,中央民族乐团的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凸显了笛、箫、胡琴、唢呐等原本就流传于丝绸之路的器乐的特质。上海的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则邀请到了为英国国家话剧院制作《战马》多媒体的公司加盟。广西杂技剧《百鸟衣》,更是以杂技的非一般肢体语言,再现了远古时代壮族部落里的神话传说……
文化寻根有传承
舞台展现的大地山河、一方天地,其实也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明传续与传统生活方式最精华、最生动的再现。
上昆带来的昆剧《浣纱记传奇》,就是追寻到了昆剧诞生的源头——明嘉靖年间,魏良辅、梁辰鱼、张野塘三位推进昆腔、昆曲形成的艺术家的人生际遇。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带来的话剧《共同家园》,挖掘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2000名藏族汉子从雪山草地赶赴宁波海边,与清军一起浴血奋战最后全部牺牲,留下2000条鞭子送回西藏的感人故事。在全国舞蹈最高奖项荷花奖评选中赢得一致赞誉的舞剧《醒·狮》,则以南狮、南拳、木鱼说唱等非遗项目为创作元素,体现出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民族气节,体现开拓、团结、不畏艰险的民族形象……
讴歌时代为人民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有着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讴歌时代为人民。明天在中华艺术宫开幕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和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代表了近几年来视觉艺术的最高水准。
昨晚收官的第十八届群星奖评比,是全国最高水准的群文创作、表演大赛。来自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军队、工会系统的84个作品参加了7场决赛以及24场惠民演出。昨天启幕的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不仅为长三角一体化文化先行开拓了演艺格局,还成为首次亮相的文创产品“争购会”。观众们对待故宫口红、敦煌挎包的热情空前高涨……无论是舞台演艺、视觉艺术还是文创产品,文化艺术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民——美,才是美好生活的引领。而十二艺节,正是全国文化工作者三年一度,创造的美,接受人民检阅之时。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