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来源于现实生活,献身于社会进步、人民福祉的基层干部,此番集中跃上了十二艺节的舞台。根据原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的故事改编的《天渠》,展现的就是团结村面对缺水的现状,黄大发如何鼓舞起村民信心,克服上世纪60年代修渠失败的心理阴影,耗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故事感人程度赶得上河南林州红旗渠的修建历程。
故事真实感人还需要人物塑造生动。话剧《谷文昌》贵在凸显了谷文昌让“荒岛”变“宝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幽默风趣和人性化的一面。在辛柏青看来,谷文昌的聪明、幽默,是他成为好干部的重要因素,“他会跟乡亲邻里开玩笑,会跟妻子逗乐,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却不含糊。”性格开朗会说笑话,与他坚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状态时的严肃形成反差,也使得角色更为立体化。导演白皓天透露,排演该剧几年来,剧组有多位80后、90后演员受到了谷文昌精神的感召,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重度沟》和《马向阳下乡记》也都是基层干部带领乡民脱贫致富的故事,改编自真实故事。其中,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还改编自热播电视剧,把山东吕剧元素融入唱段,这些凸显了当地地方戏特质的形式,让这些剧目也更亲民。这些来自乡土,改编自真实生活的剧目,描摹的正是百姓点赞的“县委书记”群像,因而也颇受市场欢迎。据悉,话剧《谷文昌》盛演不衰,每到一处都一票难求。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