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干字碑》戏一开场,一个空灵的女声在尚未光启的舞台深处问:“比城里人还好?毛书记,这句话,是不是改一下?”一个带辽东口音的男声坚定地回答:“改什么改?不改!我毛丰美就是要让大梨树的乡亲们过上比城里人还好的日子”,掷地有声的回答带着回声在舞台上盘旋。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开场处理,具有快速的代入效果,主人公毛丰美北方汉子的耿直,不服输,敢做敢为的个性气质扑面而来。
毛丰美是谁?辽宁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30多年前,大梨树村“山是和尚头,河是烂草沟,穷得兔子不拉屎”,改革开放以来,毛丰美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字精神,“鸡叫亮天干、头顶烈日干、披星戴月干”,带领村民将个荒山秃岭的大梨树,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星级旅游村,成为“中国绿色乡村”“中国生态乡村”“中国科技新村”“中国最美丽乡村”。
《干字碑》是一部写英模人物的主旋律戏剧。辽宁人艺在创作《干字碑》时,进行了大胆尝试,将毛丰美一生的几个典型事件提炼出来,投射在大梨树沧桑巨变的背景上,浓缩在有限的表演时空里,演绎成了能抓住观众的,有血有肉的英模人物形象。剧中用多处真实、可信、感人的生活细节诠释人物,很好地展现他的“干”字精神。其结构如一线串珠,以毛丰美身边的乡亲、家人、朋友对他的回忆穿起他的故事——去黑龙江贩卖小米土豆被困、未得到批件就开荒山种树、做全国人大代表进京建言三农问题、修公路为乡村造福、与儿子的经营观念的冲突以及修建“干”字碑等,逐步绘制出一个实干苦干的毛丰美,不同的侧面看起来是点,是局部,但连起来就是一幅立体可信的人物塑像。
《干字碑》中辽东地域风情语言的运用,趣味十足且个性鲜活。毛丰美这个爱吃白肉血肠,酸菜馅饺子的辽东汉子,操着一口浓重的丹东口音。说到自筹村委会费用,他说这是“大拇指卷煎饼——自己吃自己。”老犟牛介绍他入党,提醒他管住嘴别乱说,要夹起尾巴做人,他说“我试过,咋夹也夹不住呢。”评价自己的性格,他说“俺一个基层农民,就是胡同里赶驴——直来直去、竹筒倒豆子——干净利索”。拒绝去县里当官,他说自己“我毛丰美这疙瘩铁,能捻几根钉,我自己有数”。讨论万米广场修建“干”字碑方案,他不愿意用美术学院的“高”级创意,说“写意?就是让人瞎猜吧?俺一个农民,就来写实吧。”这些乡间俚语嘎达话,特别符合他的人物个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成独具风格的舞台表演风格。辽宁人艺的演剧风格豪迈粗犷,大开大合,激情洋溢。剧院演员阵容整齐,表演技艺纯熟,看辽艺的戏,常常感受到爽利通透的舒畅之美。表现情感冲突时令人血脉贲张,心跳加快,处理情感细腻处则如涓涓细流,波光荡漾。《干字碑》中的很多细节,准确地诠释出的东北人质朴直率又准确细腻的人物情感。比如,老犟牛不许女儿二霞和车有力谈恋爱,要挟女儿“别忘了,我叫老犟牛!”二霞的气势比她爹还盛,大叫“老犟牛的女儿比老犟牛还犟!”然后父女对视,老犟牛败下阵来,此处有趣,不能不会心一笑。毛丰美怕妻子不同意儿子回村工作,就事先买了一件衣服讨好她。两个人言来语往,妻子从体贴、不满、发火到最后认同,丈夫从关爱、理解、抱歉到坚持己见,人物情感丝丝入扣,节奏与分寸恰到好处。去北京开人大会一场戏,以毛丰美在大会发言的方式细说三农问题,他在台前说得大胆实在、入情入理,中间闪回穿插乡亲们的具体困境,两相呼应,紧凑连贯一气呵成,最后他走下讲台融入了村民中间。这样的舞台处理,推波助澜带起观众的内心共鸣,使这个来自农村,替农民说话,为国家着想的基层好干部形象感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