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里,唯独看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话剧《追梦云天》两场。一个是解放前夕险象环生的红色谍战剧,一个是新世纪以来怀揣梦想的工业题材剧,勾勒的是两个时代记忆里的紧张刺激与激情澎湃、两种历史语境下的集体信仰与生命追求。
两者既要表现“大”时代的氛围,又要突出具体人的“小”情怀,算是两部戏的共同诉求。谍战剧里,渲染紧张的时代氛围固然重要,可在压抑时代舞出个人挣扎才算动人。李侠与兰芬的一段双人舞,看似轻盈,却舞出了割舍与抉择间的痛感。“小裁缝”生前的调皮,与死前挥手作别舞台的凄凉形成对照,令不少观众动容。
《追梦云天》里,为飞机制造业拼搏的民航人,同样有普普通通的人生。高子健每一次试飞,都存在生命危险。恋人杜小雪像是一粒定心丸,站在终点,等待他从天空平安降落到大地。从杜小雪的紧张、担心、焦灼、恐惧的神情里,看得出追梦人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两者都是上海原创戏剧,舞台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大”上海的气魄之外,不乏“小”上海的情调。《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逼仄的空间、潮湿的空气、老唱片的歌声、昏暗的路灯,身着旗袍穿街走巷的舞者,营造出特殊年代的“上海印象”;《追梦云天》里,半悬的150平方米的LED冰屏,蔚蓝色的冰凌空间,摆放着实验机器和办公桌,随处弥漫着科技元素和光电效果,尽显大都市的未来感和快节奏。
从历史使命到日常生活,从集体记忆到个人情感、从公共到私人空间的自然过渡,成为两部戏不得不挑战的难题。同样借助电影化的表现方式,如果说《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借助电影银幕,道出一段历史,铭记一些逝者,那么,《追梦云天》投射在屏幕上的,则是人物的面部表情。也许,历史的洪流带走了一群人。可是,一个特写镜头,挽住了时光的脚步。
由舞台跳转至屏幕,这本身就蕴含着“大”时代与“小”情感的交替与律动。主旋律戏剧除以宏大的主题、对历史的把握外,更需要日常情感无声地浸润。融情感于技术,融抒情于叙事,在合理的逻辑线索里,表达得越是细腻,才越能走进观众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