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呼吁“团结一致,以求克服当前困难”~~~
呼吁“团结一致,以求克服当前困难”~~~
呼吁“团结一致,以求克服当前困难”~~~
呼吁“团结一致,以求克服当前困难”~~~
     
2019年06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吁“团结一致,以求克服当前困难”
上海“一号提案”诞生的来龙去脉
朱少伟
  1949年8月3日~5日,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简称市各代会,上海市政协的前身),在逸园饭店(遗址位于今文化广场)顺利召开,出席代表由市军管会和市政府商定邀请,共656人,会议中心议题是团结起来,为粉碎敌人封锁、建设新上海而奋斗。后曾任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的工商界人士刘靖基,领衔提交了提案《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提案·关于生产问题之一》,这就是上海市政协最早诞生的“一号提案”。那么,上海“一号提案”里到底有些什么内容?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呢?

  “各代会”问计于民

  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当年的提案均未正式编号。笔者在市档案馆相关卷宗里,查到的是《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提案·关于生产问题之一》,封面标明“上海市人民政府印”,日期为“一九四九年八月”;建议的内容属解放初“当务之急”,主要提案人刘靖基是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这就是上海的“一号提案”!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但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国民党军队溃退前进行大肆掠夺和破坏,使经济陷于瘫痪,社会秩序混乱,市场价格波动。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担任市长,随即把肃清残敌、保护人民民主自由、完成接收和恢复生产作为三大任务。

  解放初,申城汇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及文化、教育、医卫、科技界知名人士,他们中的许多人与党组织早就有交往和合作,这为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6月1日,华东局统战部成立,陈毅兼任部长,他强调“统一战线对全国人民有利,对社会主义有利,对劳动人民有利”。进城之初,他就拜访宋庆龄、沈尹默、张澜、张元济、颜惠庆、任鸿隽等,又分别参加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总工会、妇联、工商界和科技界的集会,广泛与各界人士交谈。

  6月2日,陈毅邀请盛丕华、胡厥文、荣毅仁、刘靖基、蒉延芳等90多位本市工商界人士座谈,他明确表示“党保护民族工商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刘靖基很激动,发言表示要与政府合作。荣毅仁回家后,向焦急等待的各厂厂长宣布“明天开工,明天就开工”。

  陈毅持续开展统战工作、全力关心群众生活,充分调动了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于是,上海市各代会召开了,才解放两个多月,申城就建立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协议机关,这充分体现了问计于民的诚意。

  提出“迫切之建议”

  解放初期,上海作为我国纺织工业发源地,民族资本纺织业拥有纱锭139万枚,占全国总锭数的27%,可谓举足轻重。为了让民营棉纺业摆脱困境,尽快恢复生产经营,刘靖基邀同行一起摸清问题、探索办法,很快形成了有分量的提案。

  《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提案·关于生产问题之一》内含两件提案,由刘靖基领衔,提案人中的荣毅仁(后曾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国家副主席等职),也是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韩志明、郭棣活、周志俊等均为纺织业翘楚。其中指出“各私营纱厂存棉平均不足三周之用”,“面临减产停工之危机”,建议组织采购原料的联合机构、银行给予资金支持,并设立上海棉纺织业生产辅导委员会。附录里有一份调研报告,说明“危机当前,不得不作迫切之建议”,呼吁“团结一致,以求克服当前困难”。此提案对存在问题反映中肯,对解决方法陈述细致。

  提案在市各代会上引起热烈反响。陈毅很关心私营纱厂的困难,曾走访刘靖基等,并指示银行给予低息贷款。他还帮助郭棣活将永安纱厂搁置于香港地区和日本的纺机、棉花运回上海。由于刘靖基等一批有识之士的助力,市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帮助民族资本纺织企业克服原料匮乏、资金枯竭、开工不足等困难,使之逐步恢复元气。到1950年12月,申城民族资本纺织企业的棉纱月产量,创造了抗战胜利以来月产量的最高纪录。

  真知灼见有功劳

  12月5日,市各代会一届二次会议决定,成立市各代会协商委员会(简称市协商委员会),选举产生52名委员,其中包括荣毅仁、刘靖基。12月17日,市协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陈毅为主席,刘长胜、胡厥文为副主席,还讨论了提案工作等。此后,陈毅坚持出席会议,同委员们一起协商多种事宜。与会的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觉得,每次听他讲话都很“解渴”。

  可以说,在解放初期,申城政协工作起步很快,而且,市各代会及协商委员会的可贵探索和实践,具有示范效应。在此氛围中率先亮相的刘靖基提案,则调研深入,分析透彻,建议可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已难以寻访昔日市各代会代表、市协商委员会委员,聆听他们介绍建言献策的成果。但早年就投身革命的老同志王尧山(曾任市纪委书记、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介绍过:“解放初期,我担任市委组织部长,关心过市各代会和市协商委员会工作。市协商委员会的委员来自十多个方面,是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声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士。对于荣毅仁、刘靖基等知名人士,有较深的印象。到1952年,上海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91.5%,那些委员的真知灼见功不可没!”随着他发出的感叹,当年委员们忙碌的身影仿佛浮现于眼前。

  本报通讯员 朱少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都市小区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2019法国网球公开赛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9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0版:夜上海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6月8日“世界海洋日”
上海“一号提案”诞生的来龙去脉
巧布置 辟“再造空间” 开“脑洞” 设计回收箱
民俗的变与不变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上海“一号提案”诞生的来龙去脉 2019-06-07 2 2019年06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