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起来,在朋友圈、微信群看到很多问候语:端午安康!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因为在很多年前,我们都说“端午快乐”。这是我们重拾传统,向传统致意的方式。但传统也是在变化之中的,其实大可不必墨守陈规。
如果我们说“端午快乐”,可能会有人说你无知,因为端午节的缘起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爱国者屈原。所以这一天似乎不适合太高兴,说平安健康比较中性一点。这听起来似乎非常有道理,而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是非常尊重和热爱的,所以当几年前有专家郑重指出来后,大家都非常听话地改了节日祝语。
但有一天我听一个德高望重的民俗学家说,你说端午快乐一点没问题,过节本来就是高高兴兴的嘛,不必太拘泥。我听了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确实,一定要让人回到上千年前的历史氛围不免牵强。
宋代诗人陆游写了一首端午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他诗里已经没有什么悲戚的情绪了,看风景、赏风俗、吃美食,就是我们现在过端午节的方式了。其实古来端午最大的民俗活动就是赛龙舟,这是最热闹、最欢乐的。我想即便屈原在天有灵,也一定是大感欣慰的。他的愿望不就是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吗?
其实民俗的流变,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比如西方情人节,缘起也并不是一件美妙的事。很多时候,纪念和欢愉并非不可调和。
昨天我参加了惠南镇乡村振兴论坛,结束后品尝了农家点心。发现小时候的味道“塌饼”里放了枣泥,皮也变得又薄又脆,口感较之往日好了不少。又想起老家做的汤圆,以前甜馅是捏个尖的,现在改成咸馅捏个尖了,而我一直还不适应,总是要吃错。但这些都无伤大雅,最重要的是,我们依然记得传统,并努力去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