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区域细分垃圾
上海纽约大学的垃圾分类管理,主要基于不同的功能区予以划分,其中包括教学区域、食堂、咖啡吧、收发室、公共区域、宿舍、实验室等,在不同的功能区都设有专业用途的垃圾分类。
高校普遍设有实验室,如何处理实验室垃圾,上海纽约大学也有自己的探索。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放置点,垃圾主要分为两大类:固体危废和液体危废。而液体危废则细分为废酸、废碱及有机废液,回收频率则根据实验室危废情况而定。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两位教师在获得“绿色资金”的支持后,正着手将学校教学楼8楼的一处空间打造成“再造空间”。两位发起者希望,将塑料回收活动中获取的数据结果,用于推动学校出台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制度。
创新瞄准垃圾分类
一只黄黄的大箱子,正“杵在”上海电机学院的校园里。这是由该校大学生创业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回收箱,其以资源分类为核心功能,通过箱体人性化设计,可适用于学校、社区等各种场景。回收箱拥有自动识别、满载预警、智能称重、温度预警、户外防水、GPS定位功能、杀菌除臭、夜间照明、自动感应门等功能。上月中旬,智能回收箱开始试运营,很快吸引了学校学生和周边居民前来体验,智能回收箱不小的“肚子”很快被填得满满当当。目前回收品类主要包括纸类、旧纺织品、塑料瓶、旧电池。
这一项目的创始人,是上海电机学院七名大学生,去年他们就开始互联网+旧衣物回收项目。他们发现,不仅仅是旧衣物,同学们平时攒下的纸箱和塑料瓶也缺少回收途径。这让他们觉得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将助力垃圾分类。
在团队负责人郇恒伟看来,这个世界本没有垃圾,有的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希望通过我们的智能回收箱,更多的人可以学会并做好垃圾分类。”未来一年,团队计划在高校和小区落地5000台设备,让更多的人接触智能回收箱,真正实现垃圾分类的效果。
无独有偶,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该校2017届毕业生刘涛推出“盒盒再生”项目。通过在松江大学城宿舍区的快递点旁放置回收废纸盒的机器,引导学生把废旧纸盒、旧书本投入机器,即可获得相应的盒盒币,其后可以在项目平台上换购包括零食、日用百货等商品。定期收到的废旧纸盒、书本则提供给环保再生企业。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