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6日,我正式迈入了“90后”的行列。听闻今年也是新民晚报90岁华诞,作为同龄人,我要祝新民晚报生日快乐!
就在我生日的当天,“夜光杯”刊发了对我的专访《一生须对一人一事深情》,以与众不同的视角写了我,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一时感慨良多。在此,我要感谢晚报对我的厚爱,感谢晚报多年来对我的关心、支持和激励。
我1930年出生于安徽无为,10岁那年,作为一个只读过四年书的孩子,我跟随父亲加入了新四军,成为部队文工团的一名文艺战士。可以说,在1949年5月26日之前,部队到哪儿,我到哪儿。那天,正好是我19岁生日,作为华东军区文工团的一员,我和我的战友们在老北站候车大厅的条凳上度过了彻夜难眠的一晚,第二天,上海解放了,我和战友们精神抖擞地走在上海的马路上,我的背包上架着我心爱的小提琴与琴盒。也是从那时起,我与上海一天天建立了亲密无间,血肉相连的感情。我的家、我的爱人、我的事业都在上海,上海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最近,我的《红旗颂》定稿版正式出版了,包括很多小节中的音符,以及作品整体的和声等,改动涉及三四十处。在作品尾声的配器上,我加强了国歌的旋律,旨在进一步把作品的情绪推向最高潮。大家都把《红旗颂》作为我一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我亦将此作为一种荣光。我是在1965年“上海之春”开幕之前,接受到这个任务的。那时候,我还是个籍籍无名的后生晚辈。通过这部作品,大家认识了我,知道上海有一个吕其明。
而后,在我的事业征程中,上海的听众、上海的媒体始终给予我关注和支持,给予我前进的力量。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几任音乐记者专业、敬业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年前,在《红旗颂》之后,我认为我创作生涯中另一部重要作品《使命》诞生之时,新民晚报记者杨建国对此所作的报道及时而准确,我至今心存感激。
目前,我手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写自传,这是文联交给我的“任务”,计划今年完稿,明年出版。人在不同阶段,须迎接不同使命,唯有兢兢业业,风雨兼程。
岁月荏苒,在我印象中,新民晚报却一直保存着清新、青春而亲民的风格。它如同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之家的燕子,衔泥筑巢,呢喃细语,关注民生,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
90正芳华,90再出发!面对新征程,祝福新民晚报能和着时代的脉动,奏出其独有的清丽乐章!希望我们两位“90后”,共同奏响一曲新的“红旗颂”。
(作者:作曲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