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中国兵工战线几十年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中,他都和上海有着特殊的情缘。时值这座城市解放70周年,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为我们带来了鲜为人知的“上海传奇”。
高老师之“高”
1956年4月,毛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其中有:“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上海是中国主要工业基地,也是支援内地建设的骨干。根据这一思想,上海为支援大西北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动静最大的莫过于交通大学西迁。
我是1957年考入交大,也是交大在西安招收的首批新生。但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作为华东地区招收的新生,我还是先到上海华山路交大本部报到,再和同学们一起登上列车,满怀憧憬来到西安。学校尚在建设,记忆最深的当属毛竹搭成的大礼堂,地上连水泥都没有。但一走进家属区,那可是“小上海”,清一色的上海话,食堂、理发店、幼儿园、中小学职工全是上海的,食堂师傅更是挥舞浓油赤酱的高手,地道的糖醋鱼、葱烤大排是我的最爱。
我的老师也是上海人,他们的教学水平真不一般。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位,教我们数学的高震老师,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堪称一绝,高老师之“高”在于画圆不需要圆规,画曲线不要曲线板,画直线更不要直尺,但绝对画得标准。教我们偏微分方程的老师,已记不起名字,但他出过的一道题却让我永生难忘,第一天的两节课讲不完,第二天接着讲两个学时,他始终能抓住学生思想,讲得津津有味,引人入胜。
交大原先计划全部西迁,后因情况变化,部分科系仍留上海,变成今天的上海交大与西安交大,东西呼应,为国家建设和巩固国防都做出巨大贡献。我的许多兵工战线老同事,也是交大校友,讲起往事,都感到分外亲切。
动员战线生力军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险恶,但同时国内和平建设又不能受过度战备影响,这就产生军品动员问题,即平时统筹培养军品产能,以便战时迅速扩大生产武器装备,满足作战需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先后进行三次备战动员生产,第一次是1962年台湾蒋介石集团妄图窜扰大陆东南沿海,第二次是抗美援越,第三次则是在1969年东北、西北边境武装冲突后。这三次兵工动员,上海都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第一次动员规模较小,主要动员生产手榴弹与迫击炮弹壳。全国在民企里安排三个手榴弹厂,由上海松江下马的制铝厂改造的手榴弹厂就是其中之一。全国11条82毫米迫击炮空弹体生产线,上海就占两条,即大隆机器厂与彭浦机器厂。
1964年8月美国突然扩大侵略越南战争,并不断袭扰中国海防线,中国做出抗美援越决策。当时,越南军民向中国提出的最优先需求就是高射武器,以遏制美机狂轰滥炸。于是,上海受领国家任务,动员生产37、57毫米高炮、12.7与14.5毫米高射机枪等武器,尤其上海建筑机械厂与上海化工机械厂生产的37高炮与12.7高射机枪有“铁扫把”的美誉,让低空突防的美机胆寒。
援越抗美也暴露我军高射武器落后的状况,于是,五机部部署研制全自动的新85毫米高炮,任务居然交给上海纺织机械二厂。他们配合设计单位,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试制出72式高炮,创造了“纺机厂造高炮”的奇迹。
1969年东北、西北边防吃紧后,11月,国家部署全国性国防动员生产大会战,涉及26个省市与18个工业部门。上海更是一马当先,承担大量动员任务,像长城与长江机械厂生产100毫米高炮,上海汽轮机厂与上海第一印刷机械厂生产57毫米高炮,1970年上海共造出1200门高炮。我记得,舰炮是火炮中最难制造的炮种,技术复杂,设备庞大,能造的地方很少。上海“敢”字当头,4306厂与长城机械厂承担双管100毫米舰炮生产,上海第一印刷机械厂承担改进型57毫米舰炮的任务,顺利完成了动员任务,为提高我军海战能力做出很大贡献。
两副重担一肩挑
受国际形势影响,1965年开始,全国各省市纷纷开展各自的小三线建设,主要生产团以下部(分)队的轻武器。上海市一马平川,没有山区,没有条件建设战略后方,但在“小三线”运动中,上海依托皖南山区建设自己的后方基地,同时积极支援江西的“小三线”建设,别的省市只有一个“小三线”建设指挥部,唯独上海有两个,做出了超常贡献。
1969年,我所在的五机部七所划归解放军第十一院,要从沈阳紧急战备搬迁西安,部分技术人才因特殊原因无法随迁,需要别的地方安置。那是个特殊年代,安置这批技术人员有多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受组织委托,我与同事带着档案南下上海,跑了机械局、化工局、上海锅炉厂等单位。我清楚记得锅炉厂的老顾给予莫大的帮助,他们厂负责包建江西9323厂,恰恰该厂负责生产的57毫米高炮榴弹与七所的科研专业对口,老顾爱惜人才,顶着巨大压力,慷慨地接收了十多名技术干部。我如释重负,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打内心十分感谢上海,尊重技术,尊重人才。
后来,9323厂在“小三线”中脱颖而出,成绩斐然。上世纪80年代,军品外贸急需大口径的152毫米榴弹,兵器部自有工厂的产能不能满足需要,有雄厚人才支撑的9323厂迅速进行技术改造,成功造出当时口径最大的炮弹,为军贸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创造了“小三线”也能造大炮弹的历史。后来,兵工战线展开第一代国产步兵战车——WZ501的研制大会战,他们又承接了73毫米低压滑膛炮榴弹的试制任务,为这款日后参加国庆阅兵的战车顺利定型做出巨大贡献。多年后,工厂军转民,他们又发挥自己的优势,干起了老本行锅炉专业,继续创造着新的辉煌。
可以说,无论军品动员还是“小三线”建设,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兵工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