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后,填报志愿成了考生们又要攻克的一道“难题”。填志愿跟着分数走、跟着感觉走、跟着信息走,这样的“三部曲”几成定律。然而,面对海量的高校招生信息,如何鉴别、筛选并拿来“为我所用”,有技巧更需审慎。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夕,总有中介机构或网站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五花八门,收费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昨天,国家教育部门和网信部门、公安机关梳理汇总了若干典型案例,提醒考生擦亮眼睛。
例如,某教育培训机构在其网站上打出“精准填报志愿”“一分不浪费”等广告,考生可以一次购买2万元、1万元等不同面额的VIP卡,享受一对一的“精准”指导。但考生和家长普遍反映,该公司提供的志愿指导专业性不足,而且部分数据不准确。
为此,教育部门提醒,各地教育考试院已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考试院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对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数据均已公开,报考志愿前也已向考生印发各校报考资料,供考生研究参考。商家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属虚构,无非是营销口号。
“一些社会机构推出志愿填报服务,这也是满足市场需求。但由于准入门槛低,高考志愿咨询服务良莠不齐。”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治理高考志愿填报市场存在的乱象,需要考试招生部门和高校严格落实关于信息公开的规定要求,及时公开所有招生录取信息。高校的录取信息在每年录取结束时就应该公布,可有的高校专业录取数据直到来年快填报志愿时才公布,这就会增加考生的信息焦虑,也给一些机构提供了“用信息卖钱”的商机。
熊丙奇还提出,高中学校也要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但不少学校只关心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重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当学生不能在校内获得指导时,就会寻求校外机构的指导。由于缺乏对基本政策的了解,也不懂该如何进行升学规划,家长就会被一些错误的信息误导。教育部也已经要求高中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关键在于要真正落实。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