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古今成大业、做大学问分为三种境界,在大大小小的善举中,同样也有境界之分。
不久前,在浦东新区2017-2018年度志愿服务“三十佳”表彰大会上,有一张其貌不扬的面孔让我感觉有点眼熟。想起来,这个叫艾明的东北汉子之前见过,但总是以新闻“配角”甚至“群众演员”的样子出现,默默无闻一直忙碌着。
初见艾明,是在浦东新区首家街面“户外职工驿站”挂牌仪式上,驿站是他从自家饭店腾出一块年租金近10万元的场地,用来解决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喝水难热饭难休息难如厕难”的问题。
再见艾明还是在这个驿站,“爱心腊八,温暖洋泾”慰问户外职工活动在这举行。艾明和伙伴们几天前就着手准备,从饭店学来煮粥“真经”;节前一夜开始泡制食材、文火熬粥、手工搅拌……熬了一个通宵,才烹制出两大缸香糯腊八粥,送到户外工作者手中。
此次见到艾明,第一次看到他站在舞台“C位”,说到自己的善行时很朴实,“是为了把别人对我的好传承下去。”原来,18年前,艾明在一位上海阿姨建议下,揣着160元来上海闯荡。他曾被坑骗、饥寒交迫,但也碰到主动借钱的好房东、周围“上海爷叔”等邻居的热心帮助。如今,艾明当上老板、有了“立升”,却不开好车、不抽中华,愿意拿出时间和金钱,来帮助曾经和他一样在底层打拼的人。比起“老板”,他更喜欢人们叫他“站长”,他的行为让网友们赞叹:“一个人暖了一座城。”
为什么一名普通的新上海人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在于他行善的境界。有人行善图的是名,把它当作步步为营的垫脚石,这种伪善甚至还可能开出“恶之花”,“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第二种境界,行善只是偶一为之,说明心存善念,却也止步于此。
第三种,“高阶版”的行善,则是“为善最乐,不求人知”。行善,已经成为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无为而为,却甘之若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