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电视节诞生的1986年,彩色电视机之于中国人,尚属奢侈品。作为中国首个国际性电视节,上海电视节当时还叫“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来自16个国家、18个城市的23家电视台、制片公司以及众多中国电视台的近400人,参加了盛会。行业之外,普通中国电视观众得到的福利——主办方获得了参加国家的17部(集)电视剧、16部文化专题片、25部风光专题片的播映权,由上海电视台陆续播放——足以引发黑白电视机前的震动。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历史,相对短些。当老一辈电影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在1993年呱呱坠地时,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红高粱》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已有五年,那可是中国影片冲刺世界A级电影节最高奖的“零的突破”;紧随其后,吴子牛导演的《晚钟》、谢飞导演的《本命年》,先后斩获银熊奖。
我采访过前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可以说是见证了她的成长、壮大。去年我不在现场,却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强烈感受到她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春天,戛纳电影节市场开幕酒会,上海国际电影节竟是主办者之一。这是戛纳电影节72年来首次邀请国外电影节合作市场开幕活动,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乃至中国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的重要突破。上海国际电影节还联袂新浪娱乐,主办了“新浪潮戛纳论坛:如何通过电影向世界讲述中国”。论坛上,中国导演霍建起回忆20多年前“第五代导演”出征国际电影节的往事,他把包括自己在内的第五代称为“文艺复兴的一代”。
确实,当年中国封闭既久,用霍导的话说,“那时候出个国去戛纳,我估计要千山万水才能到、千山万水才能回来。给我们带回的信息说,那个国家是什么样的,说法国男士都穿粉色的衬衫……觉得好奇怪……我们在聆听……”百废待兴,中国文化如何再生、重现辉煌?迫切需要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电影正是合适的载体之一。
上海这座城市,凭借百年电影文化和电影工业发展史,积累起的丰厚电影人文资源,终于又有了用武之地。参照柏林电影节模式,上海国际电影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时四分之一世纪,办成了一个坚持艺术探索的著名国际电影节。本周末开幕的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部影片报名参加,其中有亚洲39个国家和地区的1772部电影,创下上海国际电影节历届之最。
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年有“地球村”展映单元,我注意到,本届又全新策划了“万花筒”单元。“地球村”和“万花筒”——开放、多元、包容,还有比这更妙的比喻么?通过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世界各地各种流派的电影电视源源不断地涌进来,让我们睁眼看世界;中国各种流派的电影电视源源不断地涌出去,第五代之后,有了第六代……让世界发现中国。大师经典、新人新作,在看与被看之间,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融入世界。
写到这里,重读一幅漫画:青蛙背着行囊,在井底仰望蓝天白云。这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坐井观天,屏蔽别人的先进经验,拒绝融入世界文明;要以开放的心态,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如此方能创作出独特的“这一个”,以世界观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