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影的现实穿透力
齐 伟
  齐 伟  

  站在中国电影70年的历史节点上,“面对现实,电影何为?”依然是新时代中国电影人必须回应的重要问题之一。上海出品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以对社会痛感话题的深度介入为2018年的中国电影留下了一笔浓重的“现实”色调。这部电影聚焦于“天价药”、“贩卖假药”、“医疗体制”等现实性的社会话题,从现实洪流中的小人物介入,利用多种技法呈现了影片的现实力量感。该影片在商业、艺术乃至社会价值层面显现出的影响力提醒我们,中国电影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它同样具有直击人心、引发共情的现实穿透力。

  该片的现实力量感首先体现在影片五位主要人物的辐射力层面。不论是原“神油老板”程勇、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黄毛青年彭浩,还是“钢管舞女郎”刘思慧与刘牧师,他们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者。同时,这些人物的成长轨迹在影片中也兼具“弧光”。比如,核心人物程勇的成长弧光随着情节的推动而不断闪现。从最初不修边幅、家暴妻子的小市民形象,到卖药赚钱,发家致富的程勇经历了第一次转变;面临牢狱之罪而选择转让代理权的程勇再次经历了成长;而最终为了救人而选择倒贴钱贩药的他,已经完成了由“自救”到“救赎他人”的本性转移。可见,程勇的人物弧光在人性和正义的叙述中越来越明显与深刻。全片推动程勇完成角色演绎的重要人物就是白血病患者吕受益,他的角色成长可以用“死-生-死”来概括。患白血病而想要选择死亡的吕受益,因为孩子的诞生与程勇的出现看到了希望,但是程勇转让代理权的行为又再次浇灭了吕受益对生的诉求,这个人物的成长弧光始终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并成为影片的煽情点与燃点。

  该片的现实穿透力则表现为将生成影片情节驱动力的矛盾冲突点推向景深。换句话说,该影片并不是通过好人/恶人的二元对立构建戏剧式冲突,而是遵循现实的逻辑呈现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力与希冀。创作者想要将人物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引领观众近距离地捕捉演员的情感表演,并且通过模拟主观视角,体现真实的力量感,点燃观众的共鸣之情。影片中两段经典的小景深镜头,一个是吕受益去世后,运用小景深的主观视点穿梭在楼道里病友群中间;一个是程勇被捕后街边目送他的百姓,镜头将程勇置于前景,用小景深将病友及百姓置于模糊后景,同时也将摄影机拟作程勇的主观视角,带领观众的视线贴近“真实”。这种景深位置的矛盾冲突恰成为引发观众共情的内核,也是该片的高明和深刻之处。

  总体来说,《我不是药神》借社会题材,巧妙地调配艺术与商业两种元素来实现其对现实的深度介入。不论是通过肩扛手持的拍摄手法强化现实的力量,还是黑色幽默的商业类型元素的调用,都证明了这部现实主义力作的典范意义。

  十日谈

  光影七十,奋发共进

  责编:杨晓晖

  走向深洋的出海之作,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2019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人的悲悯心
四季不过一毫米
书法
丝瓜
大师与书法
电影的现实穿透力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电影的现实穿透力 2019-06-20 2 2019年06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