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阅读三境界
陈 美
  陈 美

  毕淑敏读《海的女儿》,8岁时,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48岁,读出了灵魂,为了寻找灵魂,人鱼抛弃了海底“瑰丽丰饶”的物质生活,毅然离开亲人。其间尽管旅途漫漫,肉体和精神经受了“磨砾”和“煎熬”,但她顽强、坚定、永不放弃。安徒生借鱼写人,这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了“常新”的感悟,毕淑敏将自己读书和读人生的感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有点像佛理灵性的参悟。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阅读其实和它相通,姚丹华的溯源导读法提倡的阅读理念,也是这样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读文本,就是一场心无旁骛的心灵之旅,不深究,不妄想。走马观花,朵朵真实、瓣瓣鲜活。初见,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所有况味都是初心。第一重境界是感性而率真的,爱恨喜恶,从不纠结串味。《愚公移山》里两座山的地理位置的变迁;《我的叔叔于勒》里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自私冷酷;《孔乙己》里那群围观哄笑的看客。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悲从心起,一起喜出望外,这种刻骨之感,是不容怀疑的真实。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一只眼睛看文字,另一只眼睛看文字的背后”,把一本书读厚,走进故事背后,追溯作家生平,解读创作背景,发现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深读文本,似走入迷宫,有挣扎和彷徨,有困惑和不解。本我和作者发生冲突,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古典和现代发生冲突。愚公无限的人力胜过“不加增”的山,这是一种情感与意志。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是因为家境窘迫,还是天生缺少悲悯?孔乙己周遭哄笑的人群,是纯属无聊的消遣,还是幸灾乐祸的围观?弱者是指身体的孱弱、人格的低劣,还是精神的贫瘠?众多疑问交织缠绕,似雾里看花,又如水中捞月。仿佛作茧,是为了化蝶。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阅读之美,还在于寻见人性之光。所以,第三重境界,便是经历了文本反复研讨之后的拨云见日。这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已不是眼中的山水,而是沉淀为心底的智慧。愚公移山,明摆着不如搬家,说他“子子孙孙无穷匮”理论上的胜利,倒不如说智叟一时的语塞。愚公的胜利不再实践,而在精神——不但对大自然坚持不懈地斗争,还在于对世俗之见的不动摇。从这个意义上,这是充满诗意的。菲利普在优雅的法国文化里做了亲情的逃兵,其虚张声势与弃甲而逃,都缘于生活所迫,乃是人之本性。孔乙己的围观人群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的人性陋习,鲁迅用笔做手术刀,试图做无情的切除,但未必根除得了。

  阅读就是武陵人进入桃源:“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享受着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

  教书就是教人穿越迷雾,洞见智慧。

  学艺,成才,做人,亦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2019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阅读三境界
第二次退休
高海拔之恋
寒林叶落鸟巢出(摄影)
循声探底的“拟声灯谜”
在巴黎“偶遇”肖邦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阅读三境界 2019-06-20 2 2019年06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