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纪念巴黎公社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的文章,提到在公社革命死去的人们被埋在巴黎郊区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并附上了一张照片,照片是公墓的浮雕,当时的浮雕和“拉雪兹”三个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若干年后,我们全家到巴黎旅游,我和太太兴奋不已,一定要去看看巴黎公社留下的遗迹。
第二天,我们到了公墓门口,买了一张地图打开一看,更加激动了,肖邦的墓也在这里。我们按照地图指引直奔肖邦的墓,一路上,还“看”到了多位文化巨人:歌剧“卡门”的作曲家比才、罗马利亚作曲家埃内斯库夫妇、歌剧作曲家贝利尼、小说家巴尔扎克、画家安各尔。来到肖邦墓前,我们惊呆了,这里全是人们当天献的鲜花。肖邦深受人们喜爱,他的音乐被全世界的人演奏、学习、欣赏。
肖邦21岁时,只身一人来到巴黎。他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我发现法国人的高傲、细腻、典雅,加上波兰人的淳朴、热情、直截了当,成就了肖邦的音乐风格。
1830年11月29日,肖邦从波兰到巴黎的旅途中,在维也纳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与他同行的波兰政治活动家,华赛肖夫斯基立刻回波兰参军。肖邦听从了父母的劝告:你身体瘦弱,回国参军对波兰没太多帮助,反到会增加我们家庭的负担。到巴黎去,用你的音乐唤醒民众,为波兰服务。随后,我们看到了舒曼对肖邦音乐的那句名言: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可以说,在西方音乐家中,肖邦与中国人最近:我们都有共同的经历:愤怒出诗人。如果没有波兰被俄国人统治和波兰人为国家独立发起的反抗,肖邦天生的音乐才华不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他独走自己的创作道路,把夜曲、诙谐曲等小曲发展成具有戏剧性冲突的大曲。
肖邦的艺术现象在中国也发生过多次。抗战时期的冼星海,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石涛……他们与肖邦一样,在家破国亡时,没有拿起刀枪去参战,而是做了一个能量的大转换,将内心深处的愤恨转化成音乐和画,留芳世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