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小汇全新开张
一人一桌一电脑,“坐在办公室、干着手头事、等着居民来”,长期以来,这是居委干部给人的固有印象。去年,枫林街道以邻里小汇建设为契机,改进工作作风,探索“服务型居委会”。枫林街道社区自治办主任褚苇告诉记者,“我们压缩了90%的办公场地,10%成为一个‘共享’办公室,居委干部不再有固定的办公桌和电脑,这样实现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
“腾笼换鸟”后打造的邻里小汇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小客厅”。记者在汇园居委看到,原本写着“办公室”的牌子不见了,闲置堆物的仓库也被“开发利用”,挂上了“谈心室”“多功能室”“亲子活动室”等新招牌。汇园居委会主任顾薇告诉记者,居委所在的徐家汇花园小区有12个团队,过去常常出现居民“抢场地”排练。褚苇说,“活动空间做‘加法’后,吸引更多居民走进来,他们也更有归属感了。”
十项功能“一网打尽”
邻里小汇的建设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扩容”,更重要的是服务功能的叠加与重置。记者在邻里小汇的牌子上看到一个好听的名字“春枫十里”,为老助餐、健康咨询、法律援助、办事服务等10项功能“一网打尽”,居委会成为兼具社区事务代理点、志愿者服务站、青年中心等综合服务功能的“服务型居委会”。
那么,没了固定办公桌的居委干部去哪儿了呢?褚苇说,移动办公倒逼居委干部主动走家串户了解居民的大事小情。记者在汇园居委会看到一本本居委干部的民情日记,里面详细记载了走访详情、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居委会里张贴着值班表,今天谁坐班、谁在外走访也一目了然。以徐家汇花园为例,小区共有1208户居民,居委会6名工作人员每人“承包”200多户,一般住户每年走访一两次,特殊人群如残疾人、孤老等每周需要关心几次。在居委会,每天有一至两人负责前台接待,其余就是走访、调研开会、参加培训等。
居民办事不出小区
让居民有需要时能随时找到人、找对人,是枫林街道建设服务型居委的目标。街道编纂了《服务型居委会工作服务指南》,居委干部在前台轮流接待居民,根据事项清单做好当场办理、转告受理等工作。由于实施了AB角,各条线工作人员互为补充,居委会做到延时、错时服务,让居民办事“只跑一趟”。此外,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首批15个服务项目也下沉到小区,像医保卡更换、敬老卡申领等不出小区就能办理。
跨出“舒适圈”的居委干部开始“盘活”身边的资源,对接居民需求。顾薇说,我们与共建单位和第三方组织等合作,为居民输送了非遗项目、做中国结、插花、剪纸等服务项目。服务型居委的全新亮相还跑出了垃圾分类的“加速度”,许多居民包括年轻人,走出家门积极“呼应”居委会。在汇园居民区,5月10日成功撤了垃圾桶,小区志愿者从原来的50人增加到现在81人,他们每天三个时间段值守垃圾库房,帮助居民做好分类工作。
“街道还为‘服务型居委’配套了相关制度保障,如培训制、例会制、接待制、走访制、带教制等。”褚苇告诉记者,根据规划,去年街道在建成6个“服务型居委”的基础上,今年7月前将在剩余的25个居委会全覆盖,解决服务群众的“末梢堵塞”,将居委会真正从“办公点”变为“服务点”。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