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都市小区
     
本版列表新闻
~~~浦东新区洋泾街道首个试点小区形成“栖山速度”
~~~浦东新区洋泾街道首个试点小区形成“栖山速度”
~~~浦东新区洋泾街道首个试点小区形成“栖山速度”
~~~浦东新区洋泾街道首个试点小区形成“栖山速度”
     
2019年06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古稀志愿者的“垃圾日志”
浦东新区洋泾街道首个试点小区形成“栖山速度”
宋宁华
  “2019年6月26日,劝导2人,湿垃圾1桶半。今天下雨到现场倒垃圾的人较少,雨停后倒垃圾的人较多……”昨天,记者在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栖山小区看到,71岁的志愿者耿建德的“垃圾日志”上,密密麻麻记载着从去年8月起,小区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志愿者从不被居民理解甚至“围攻”,到如今得到居民支持的巨大转变。

  风雨无阻凌晨上岗

  每天凌晨3时,耿老伯就起身了,4时多就准时“上岗”,在小区的垃圾箱房等处,检查居民垃圾分类是否准确、乱扔的垃圾归拢后还要帮他们破袋分类……这样的“相伴在黎明”对耿老伯来说,已经成了生活习惯。哪怕是刮风下雨、过年过节,他也坚持天天上岗。“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每天不去就像少了一件事情,心里不踏实。”

  耿老伯不但天天上岗,帮着保洁员一起整理垃圾、劝导居民,还认真做好“功课”,每天记录下当天的垃圾分类情况。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本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只见本子已经被翻得破烂不堪,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垃圾分类的情况:每天劝导了多少人,当天运送了多少湿垃圾,有什么值得关注的问题。

  为了把垃圾分类落实到人,耿老伯还自制了“红榜”“白榜”,哪户人家垃圾分类自觉,哪户人家还存在问题,都登记下来,由居民区工作人员给予鼓励或上门提醒。

  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现在经过你们媒体的宣传,大家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强多了,多数人都能分类好垃圾、并定时定点投放。但刚开始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耿老伯回忆,在去年8月,刚开始试点垃圾分类的时候,很多居民明确表示反对,有一位男子甚至故意把混在一起的垃圾,当着志愿者的面乱扔。“我和他理论,周围很多人反而帮着乱扔垃圾的人,认为垃圾分类就是走形式主义,兔子尾巴长不了。”耿老伯也不气馁,因为小区里很多人过去都是一个单位的,耿老伯就上门找这位男子的妻子做工作,妻子理解了,丈夫的工作也代为做通了。

  随着垃圾分类的宣传渐渐深入人心,居民的态度开始转变。尤其看到志愿者风雨无阻、起早摸黑为垃圾分类辛劳,很多人都对志愿者表示,“你们也不容易,也是希望我们的环境变好。”碰到有的人家垃圾分类有困难的,比如独居老人、高龄老人、腿脚不方便的,志愿者还会帮他们把垃圾分类好带下来。

  一位97岁、家住栖山小区的居民告诉记者,“一开始都是志愿者帮我上门分垃圾,并带下去的。”现在老人自己主动从报纸上学习了垃圾分类的知识,现在已经可以自己垃圾分类了,还“培训”了钟点工。

  投放正确率达98%

  记者了解到,栖山小区是洋泾街道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该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属于售后老公房小区,住有1286户、3300多人。2018年8月6日,小区启动垃圾分类试行,仅用了1个多月,就实现了小区1286户家庭源头分类率达85%,投放正确率达85%以上。去年,近百名市人大代表赴栖山小区视察,对垃圾分类“栖山速度”给予了充分肯定,也为人大立法提供了基层的案例经验和实践基础。

  目前,小区源头分类率和投放正确率均达到98%。今年1-4月,小区月均产生干垃圾较去年同比减少26%,月均产生湿垃圾较去年同比增加10%,可回收垃圾较去年同比增加130%,有毒有害垃圾280件,较去年同比增加121%。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都市小区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讲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讲坛/新民环球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春枫十里”只为服务邻里
一位古稀志愿者的“垃圾日志”
“加油小天地”开张啦
肥皂去哪儿了
新民晚报都市小区A10一位古稀志愿者的“垃圾日志” 2019-06-27 2 2019年06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