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无阻凌晨上岗
每天凌晨3时,耿老伯就起身了,4时多就准时“上岗”,在小区的垃圾箱房等处,检查居民垃圾分类是否准确、乱扔的垃圾归拢后还要帮他们破袋分类……这样的“相伴在黎明”对耿老伯来说,已经成了生活习惯。哪怕是刮风下雨、过年过节,他也坚持天天上岗。“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每天不去就像少了一件事情,心里不踏实。”
耿老伯不但天天上岗,帮着保洁员一起整理垃圾、劝导居民,还认真做好“功课”,每天记录下当天的垃圾分类情况。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本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只见本子已经被翻得破烂不堪,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垃圾分类的情况:每天劝导了多少人,当天运送了多少湿垃圾,有什么值得关注的问题。
为了把垃圾分类落实到人,耿老伯还自制了“红榜”“白榜”,哪户人家垃圾分类自觉,哪户人家还存在问题,都登记下来,由居民区工作人员给予鼓励或上门提醒。
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现在经过你们媒体的宣传,大家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强多了,多数人都能分类好垃圾、并定时定点投放。但刚开始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耿老伯回忆,在去年8月,刚开始试点垃圾分类的时候,很多居民明确表示反对,有一位男子甚至故意把混在一起的垃圾,当着志愿者的面乱扔。“我和他理论,周围很多人反而帮着乱扔垃圾的人,认为垃圾分类就是走形式主义,兔子尾巴长不了。”耿老伯也不气馁,因为小区里很多人过去都是一个单位的,耿老伯就上门找这位男子的妻子做工作,妻子理解了,丈夫的工作也代为做通了。
随着垃圾分类的宣传渐渐深入人心,居民的态度开始转变。尤其看到志愿者风雨无阻、起早摸黑为垃圾分类辛劳,很多人都对志愿者表示,“你们也不容易,也是希望我们的环境变好。”碰到有的人家垃圾分类有困难的,比如独居老人、高龄老人、腿脚不方便的,志愿者还会帮他们把垃圾分类好带下来。
一位97岁、家住栖山小区的居民告诉记者,“一开始都是志愿者帮我上门分垃圾,并带下去的。”现在老人自己主动从报纸上学习了垃圾分类的知识,现在已经可以自己垃圾分类了,还“培训”了钟点工。
投放正确率达98%
记者了解到,栖山小区是洋泾街道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该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属于售后老公房小区,住有1286户、3300多人。2018年8月6日,小区启动垃圾分类试行,仅用了1个多月,就实现了小区1286户家庭源头分类率达85%,投放正确率达85%以上。去年,近百名市人大代表赴栖山小区视察,对垃圾分类“栖山速度”给予了充分肯定,也为人大立法提供了基层的案例经验和实践基础。
目前,小区源头分类率和投放正确率均达到98%。今年1-4月,小区月均产生干垃圾较去年同比减少26%,月均产生湿垃圾较去年同比增加10%,可回收垃圾较去年同比增加130%,有毒有害垃圾280件,较去年同比增加121%。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