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曲解志愿服务
不久前,两名大学生在地铁车厢内涂鸦致停运,地铁公司将他们应该承担的7000余元经济赔偿折算成80小时的“志愿服务”。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争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明确表示,以社会服务代替其他处罚,体现了一定的温情,但让两名学生穿上志愿者马甲,指其行为是“志愿服务”,则是乱点鸳鸯谱,歪曲了“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
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制的《志愿服务组织基本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开宗明义,志愿服务组织是志愿服务主要的提供主体,是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资源汇集作用,通过志愿服务组织汇聚志愿资源,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服务会更有序、更长效。
服务组织宜正规化
“需要时找,使用时管,用完就了。”这句话常被坊间用来形容目前志愿服务所遇到的尴尬。意思是说,重大活动、临时急需等应急情况出现后,志愿服务会骤然变得吃香,志愿者也顿时成了香饽饽。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往往又成为单纯的“受雇用方”。一旦任务结束,“雇佣方”和“受雇用方”一拍两散。许多志愿服务仍处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自生自灭”状态。
“老百姓需要志愿服务,但不知道上哪儿找志愿者;志愿者一腔热情,但不知道服务对象在哪儿。”有统计显示,我国各类志愿者人数仅占总人口的5%,注册志愿者则更少。
闵行区古美路街道东兰四居党支部书记吴国斓说,社区志愿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群组成,一部分是党员居民和健康老人,另一部分则是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当然,也有在职的中青年居民,他们做志愿者一般会聚集在某些社会组织旗下。现在比较流行通过网络交际圈组成一些志愿服务队伍,不过,这样的志愿服务是比较随机的。
如今,从城市到社区、到校园,众多志愿服务组织已成为联系、动员、帮助广大志愿者开展爱心服务的平台。他们相对于网络交际圈的“结盟”,更具有正规性和长效性。
志愿服务亟需保障
暑假即将来临。每到此时,大学生和高中生群体中都会掀起志愿服务热潮。“作为全国志愿服务领先地区的上海,自从有规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来,就一直积极探索和推进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和实践,上海志愿服务已建成法律保障、保险保障、资金保障、医疗保障‘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提高上海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样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有效覆盖到大学生志愿者,或者还没有深入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之中。”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祝业亮说。
由祝业亮领衔的团队对上海师大、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4所高校的1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走访调研。“只有切实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消除志愿者的风险顾虑,充分保障志愿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精神、心理健康,才能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不断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