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经过一个十字路口,需要从南向北过马路。不过,这个路口并没有南北方向的横道线,仅在路口东侧设有人行天桥,而这个天桥既没有电动扶梯也没有垂直电梯,上下只能靠走楼梯。我不禁想,如果行人腿脚不便/坐轮椅/拖着行李箱/推着婴儿车/……怎么办?是绕远路从别的路口过?还是违反交通规则,在没有斑马横道线的情况下横穿马路?
无论不设横道线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路口目前提供的通行条件,对有特殊需求的行人很不友好,有悖于建设无障碍环境的理念。
有人认为,建设无障碍环境只是为残障人士等少数人服务。这种观点未免失之片面。无障碍环境实际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首先,衰老是难以逃避的自然规律;其次,即使是身无残疾的青壮年,也无法保证不遇到点“特殊情况”。拿我自己举例来说,去年有段时间我身体十分虚弱,而进出所住的居民楼,需要上下几级台阶。这不起眼的几级台阶,健康时不在话下,虚弱时就成了“拦路虎”。幸好台阶旁有无障碍通道,让我得以沿着缓坡慢慢行走,帮了大忙。
又如地铁站里的垂直电梯和轮椅坡道,也不只可为残障人士提供方便,拖着沉重行李或推着婴儿车的乘客,都能获益。而有的地铁站换乘通道,可能因为建设较早,既没有电梯也不见坡道,却有数段台阶,推婴儿车的乘客只好“分工合作”,一个抱小孩,一个搬小车,才能顺利通过……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和维护,之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或许是因为“无障碍意识”依旧欠缺,法规制度上也缺乏有力保障。有网友提议,要体验出行难不难,推个轮椅或婴儿车走一圈试试看。这种换位思考的意识,不无道理。比如开头提到的那个路口,在规划设计以及建设验收的各环节,有没有想过行动不便者怎么过马路的问题呢?考虑到上海已是老龄化社会,无障碍环境的需求者会越来越多,在这个问题上须有更多的“精细化管理”,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更“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