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垃圾分类工作如火如荼地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也要“入乡随俗”。东石村村委会主任徐浩告诉记者,农村的情况不太一样:首先是地广人稀,东石村一共只有500多户人家,从南到北最远相距3公里多,垃圾清运工作麻烦不小;再者,湿垃圾比较多,更有农田作物垃圾需要处理;另外,村里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也给宣传分类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对此,东石村的经验是:每个居民家中分发统一的干湿垃圾桶,在党员志愿者、垃圾分类志愿者等宣传监督员的指导下,先在家中做好分类工作,自行投放到指定地点,再由保洁员统一清运。
湿垃圾不出村,在堆肥池就地还田,变废为宝。针对日常厨余垃圾,东石村设置了4个积肥池,每池可存储20吨左右湿垃圾,发酵后作为肥料还田,免费给农民使用。这样,既可以提升土地肥力,又节约了垃圾处理费用,实现源头减量。针对废弃农作物处理,东石村还有两块地方,挖了低塘,专门堆放秸秆。“现在正是毛豆收获的季节,之后还会有玉米秆、甜芦粟茎秆等,差不多三四个月自然发酵以后,就作为肥料使用。”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