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7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希望的田野上
施士华
  施士华

  每当有人问我多大年纪,我回答的声音总会提高三分,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与共和国同龄!我是新中国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见证者,70年中经历了祖国发展历程中的风风雨雨,也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日新月异。

  1965年,我刚升初中两年级,父亲生病了,17岁的哥哥又去参军,三个弟妹还在上小学需要照顾,妈妈一人在家根本忙不过来。我决定辍学回家参加农业劳动,从此我与农业结缘,一干就是50年。

  上世纪60年代初,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得到改善,党中央发出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这是党的号召,祖国的需要,我暗下决心,我要在农业上作一番事业。

  刚满16岁的我投身于农业生产,由于虚心好学,通过两年锻炼,我已成为粗细农活都能干的小伙子。白天参加农业劳动,晚上去文艺宣传队排练演出。经过2年多的实践,共青团工作搞得朝气蓬勃,民兵工作也是有模有样。尤其是植保工作时时放在心上。在大队4年的植保员期间,认真观察病虫习性,根据不同虫龄提出不同防治方案。根据我的表现,党支部批准了我的入党申请,在1972年10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6年,27岁的我担任公社农科站站长。成了部门领导,我就责无旁贷地担当着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角,带领全体科技人员,深入到村、队,把“四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从此我成了公社广播站的常客,三天两头利用广播这一宣传工具,深入浅出地宣讲。

  1979年,我刚好30岁,组织上要我出任农业公司经理(即政府农业助理),工作职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变成为行政、技术一手抓。岗位上尽心尽责,生产上有声有色,“丰产方”建设上,“公路两边一条线,村村有个丰产片”的做法被全县认可。秋种现场会上,“淋沟像铁路,轮背像公路,泥块像田螺”的经验也在全县推广。

  1980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我到兴北大队兼支部书记,带领一班人,第一产业紧抓不放,第二产业积极开拓,在任职两年内,使全村的粮食产量上了一层楼,工业利润也非常牛,全村百姓得到了实惠。1983年回农业公司,20年农业公司经理任职期间立功7次获奖10次。

  2008年3月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我提前10月退休,被聘为北双蔬菜基地当顾问,人们常说:顾问顾问顾而不问,可我在基地工作的10年里样样都“问”。为基地创建了家扶家合作社,拓展第三产业办起了假日岛农庄。引领合作社走出了一条“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的发展路子。

  2017年底,我“第二次退休”,正式告老还乡。70个春夏秋冬,我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在党的培养下成熟。在农村工作方面可算为成功。一路走来,目睹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变化天翻地覆,我为祖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为自己与共和国同龄,与新中国同行,而感到自豪!

  十日谈

  与共和国同龄

  责编:刘芳

  明日请看献给祖国生日的两首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跨界/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希腊
   第A24版:西班牙/新民海外
只要你喜欢
何东别墅里的文化情怀
郁家大院
首译《基督山伯爵》的人
在希望的田野上
视·之四 (布面油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14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9-07-21 2 2019年07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