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钢琴,在河边的石库门房子里叮叮咚咚,老师常常要我停下来,听窗外的天籁,再听她弹音符的轻重。我是顽石一块,只是觉得窗外一片自由天地。那个时候迷侦探片,爱看《尼罗河上的惨案》,毕克的波洛、邱岳峰的雷兹上校、乔榛的赛蒙、李梓的林内特、刘广宁的杰基、丁建华的女仆、童自荣的马克思主义者、赵慎之的富孀、苏秀的黄色小说家……其实心里都是他们的声音。
家边的那条河叫虹口港,据说虹口的区名,就是来自这条黄浦江北岸的支流。后来搬家,也没有离开虹口港,反而更靠近虹口港、沙泾港、俞泾浦三水的汇合处。
其实明清时期的虹口一派水乡风光,包括虹口港、沙泾港、俞泾浦三水在内,河港纵横,好似陆上阡陌交错。据《虹口区志》记载,虹口港,东起黄浦江,西至俞泾浦,长1800米,宽20米,深2.5米,流经嘉兴、北外滩街道;沙泾港,南起虹口港,北至走马塘,流经嘉兴、新港、欧阳、曲阳、江湾5个街道,长6500米;俞泾浦,连接虹口港,南起哈尔滨路,西至走马塘,流经四川北路、广中路、凉城新村3个街道,长6700米。你可以想象一下,纵贯虹口的虹口港由南向北,缓缓流淌,当它流到北面的溧阳路、辽宁路后,分成丫字形的两条支流,一条沙泾港,一条俞泾浦,分两路前行,到了虹口最北端的江湾镇,又被一条从西向东的走马塘贯通,形成了一个循环。
如今蜿蜒逶迤的三水汇合处成了虹口的音乐谷。音乐谷是目前上海唯一保存完整水系格局的历史文化风貌地区,以海伦路、溧阳路、四平路、梧州路的围合区域为主体范围,把英伦风格的1933老场坊、1913老洋行、1930鑫鑫创意园,还有瑞康里、瑞庆里等石库门民居,揽入了碧水清流的怀抱。
1933老场坊是现在的时尚之地,以前的上海工部局宰牲场。这栋建筑由英国设计师设计,整体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1933年11月建成,次年投入使用。1933老场坊融汇了西方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外方内圆”的建筑理念。“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设计,让人从宏伟而雄浑的建筑实体中感受到一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匠心独运。
走在“廊桥”“牛道”上,四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26座斜桥投射在老场坊内的明暗光影,让人不经意间又想起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光怪陆离的英伦传奇。不单是人老了才爱怀旧,三十岁的上班族听着张艾嘉的《童年》也会哭。钢琴家霍洛维兹晚年到莫斯科演奏,简简单单一曲舒曼的《童年即景》,台上台下热泪盈眶。那是一场幸福的梦啊,可以寻回内心的童真。可惜现实社会太现实,白日梦都做不起来。手机里有一条微信:三只小蝌蚪到饭店去吃饭,当服务员端上一盘红烧牛蛙时,三只小蝌蚪抱在一起,伤心地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