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属江南吴地,一直具有鲜明的江南文化特征。进入近代阶段,一跃成为江南经济、文化发展的龙头老大,并辐射到长三角乃至更广大的地区。
从上博现有各个展厅的内容来看,是按青铜器、玉器、陶瓷器、钱币、漆器、家具、书画、织绣、少数民族文物等作分门别类的展示。内容是丰富的,但主要是以展示物的材质、功能来归类的,相互之间缺少文化方面的关联和历史的序列。其布展的总体构思还是局限于物,以物态化的文化——文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体现作为一座博物馆的合法性,博物馆的藏品以一种过于直截了当的方式来呈现。
现在要提升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影响力、标识度和幅射力,那就势必要开出能够明显体现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展示厅。这样,我们必须具备某些带有前提性的观念和方法。
首先,中国文化的源头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这是中国的两河流域文化,江南文化属于长江流域的文化。由于江南从古到今是一个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因此要展示江南文化,首先要确定取其广义还是狭义。我倾向于取其狭义或在广、狭之间。如其狭义就是吴越文化,如宽泛一点,就可把安徽局部和江西局部包括进来。具体说,包括上海、苏南、浙江、皖南、赣东赣北。如果我们持中间性的江南概念,那么有几种考古意义上的文化需要纳入。其中属新石器时代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公元前五千年到前三千年之间,这一阶段上博还是有不少收藏,尤其是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可能要补充一些石器、黑陶和漆器。我想真正要补充的是另两类文物:一是江西新干大洋洲村商代古墓出土的文物,距今有三千多年。一共出土1300多件,其中商代青铜器就有475件,其造型纹饰不同于上博收藏的以中原地区为主的青铜器,改写了江南在商周还是“蛮荒之地”的成见。如大铜甗、乳丁纹虎耳方鼎、中华钺王等。上博如要办江南文化展,江西新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是必需有几件的。再一个是浙北安吉龙山遗址出土的东周、秦、两汉、两晋的文物,如印纹陶器、原始瓷、瓦当等,代表了浙江一部分的古越文明,也应纳入江南文化。还有前后各朝各代文物遗存,也需要充实。我认为长三角地区的江南文化遗存,应该尽量做到资源共享。上博可牵头办一个长三角江南文化博物联展,在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博物馆轮流展览。“江南文化”博物展,要改变按器物的材质和功能分类的结构框架,因为那样看不出各类文物作为"江南文化"的内在关联和共时性、历时性发展过程。还是要用大历史和大文化的观念来归纳,如新石器时期的江南文化与稻作文化、祭祀文化、天人观念息息相关;自商周至秦汉两晋以来的江南文化与贵族文化、门阀制度、士文化与平民文化的关系;唐宋和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与城市、科举、手工业发展的关系;晚清、民国以来的江南文化与西洋文化的关系等等。
海派文化专属上海,应该有单独的展示厅。海派文化是在江南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而形成的。海派文化不存在出土文物,而以现代印刷出版物、海派绘画、海派京剧、海派文学、电影、戏剧、音乐、服饰、实用工艺等等为载体,可以通过民间征集和收购等方式补其藏品的不足,并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加以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