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播“文化”科学界定是基础
胡晓军
  ◆ 胡晓军

  博物馆传播要提高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辐射度,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将两者紧密结合,予以通盘考量和协调运作。这是历史的事实和现实的需求。从历史看,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底蕴,正是在上海这个大平台上,以江南文化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碰撞、交流、融汇,出现了新的创造;从现实看,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事关中华文化的新时代转型和转化,同样必须要把两大文化资源同时用好用足,加以紧密结合,追求同步并进,实现创新发展。因此,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策划运作,博物馆都必须努力挖掘并彰显两大文化资源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努力拉近和交融两大文化建设之间的外在关联度。

  但这么说,并非要将两大文化的前世今生混为一谈。

  如果说江南文化是一千多年前中国文化的“南北融汇”,那么海派文化便是一百多年前以江南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东西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异质文化。这种异质文化的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近现代化。因各类机缘的集合,海派文化一花独放,长期占据了全国文化的半壁江山,并反哺了江南文化,催动后者加速了近现代化转型的力度和进度。不过,从上世纪中叶起,海派文化一枝独秀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解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以商业性为动源和本质的海派文化出现式微并衰亡,有几十年的断层;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持续开展,当年形成海派文化的各类源头性因素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拥有,商业驱动下海纳百川、中西合璧、融合嫁接、敢为人先的现象已比比皆是,可谓全国皆“海”,却不以“海”为名。反观上海,城市容量饱和,移民数量减少,各类资源告急,创造精神下降,如果不获得更新、更强劲的动力或资源,难以想象海派文化会出现更新、更良好的前途与未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当代海派文化的最大和最好的机会,上博需要主动加强与江南地区尤其是苏浙地区的联络与联动,不要画地为牢,不要固步自封,需要胸有大局,需要不拘小节,需要以海派文化精神输出而非以海派文化之名输出。

  无论对江南文化还是对海派文化,博物馆的传播首先须以科学界定为基础、以理论框架为核心。这既是博物馆研究功能的本分,又是博物馆普及功能的前提。相对江南文化而言,对海派文化界定和框范的难度更高。改革开放以来,海派文化研究虽然热闹,但所持的标准、概念、观点五花八门,导致“海派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乱象。博物馆应在广纳相关基础性、学理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梳理界定,形成概念,制定框架,在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对海派文化的现象、人物、作品以比较明确的界定,并运用于海派文化展示、传播的实践。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基础,没有这样的文化底蕴,没有科学性而言的活动,从表面看是提升了对海派文化传播的辐射力,提高了标识度,服务了广大观众,但从本质看,只能是表面的浮华,虚假的标识,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创新”与“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荷兰
   第A24版:俄罗斯/新民海外
魔童转世,如何越过山丘
一个博物馆的责任
上博还需一个独立展示厅
传播“文化”科学界定是基础
远离文化传播中的两个陷阱
让大众书 法走进殿堂
用“秘密”揭示人性真的好吗?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A16传播“文化”科学界定是基础 2019-08-04 2 2019年08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