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之至”
白子超
  白子超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句话在古本《大学》中紧接二百零五字经文之后,不好理解。又由于此语核心是“知之至”,所以朱熹认为它应该是阐释大学之道八条目中的“致知”,故定其为“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同时,朱熹赞同程颐意见,认为“此谓知本”四字是衍文,应删。

  曾子讲解大学之道,说完三纲(见拙文《“自明”》《“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按顺序该说八条目,而首先就是格物、致知。古本《大学》恰恰没有相关文字,故朱熹说“此谓知之至也”只是结语,“此句之上别有阙文”。可能真是这样。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由木简、竹简编成,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的散乱、遗失。也许《大学》亦有此遭遇。

  一句话作为一章,不像样子,所以朱熹按照程颐的意思补写了一段文字: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段文字,大致是:所说的“致知在格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并且彻底研究事物的道理。人心的奇妙是都有认知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因为这道理还没有被完全揭示,所以人的知识才会有局限。因此,《大学》教育的开始,必然是让学习者接触天下一切事物,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道理进一步深入探究,以求达到认知的完全、彻底。待到用功长久,终有一天会豁然贯通,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被认清,自己内心的全部潜质得到充分发挥,没有任何的不明白。这就叫事物被认识了,这就叫认知达到顶点了。

  朱熹的表达当然不能完全代表曾子,只可作为参考。朱熹所说,粗看似乎还算不错,还可接受,但细辨则会发觉,在中心思想上有不小的偏差。正是因为这种偏差,才受到后世许多学者的批评。

  确实,“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大体上还是物理之知,一下子跳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然后说这就是“知之至”,显然过于空洞。人们不免会问:善恶之知、德行之知在哪里?朱熹为何不作明确的阐述?而所谓知之至,难道不是全面、透彻理解和消化“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4版:夜上海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专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双胞胎家的竹榻
“知之至”
小人书摊 (中国画)
当七夕遇上立秋
MISA十年 看见成长
新民晚报夜光杯A15“知之至” 2019-08-08 2 2019年08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