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打卡地
从大港公路进入,一条慢行步道“大地艺术环”串联起黄杨驿站、紫藤水居等景致,一旁的赵公堤、砖瓦艺术园古色古香;经过生态治理的大港公路东沟、跃进河清澈见底,形成一个“园在村中、宅在园中”的全域园艺公园。
65岁的村民茅锦昌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过去的一年,他家周边变化很大:白墙青瓦的房子修葺一新,家门口的出行道路以柏油替代水泥重新铺筑,并增添路灯。“女儿说我们家成了‘网红’打卡地,一会是外国人跑到我家黄杨园拍照,一会是隔壁乡镇村民过来健身。”
入围乡村振兴示范村后,园艺村以黄杨树为主题,结合崇明“花村、花溪、花宅”建设,引导农户对私家庭院自理自建,实现农家庭院“美丽升级”。此外,位于村核心区域的大港公路东沟正试点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在种植水生植物群落的基础上,投放贝类、螺类、鱼虾等水生动物,构建完成的生态系统,使水体恢复自净功能。
远近客商来
在茅锦昌的黄杨园里,多棵树上挂有二维码牌,手机扫一扫,照片、主人、高度、树龄、参考价格、联系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原来,这是村里为了方便客商了解“商品”详情,专门为待售黄杨树统一制作的二维码牌。
黄杨是园艺村的支柱产业,全村800户村民中,675户种植黄杨,种植规模达到1000多亩。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协作”,村里组建成立黄杨协会,协助技术指导、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去年以来,园艺村还探索“农户+合作社+基地”多元种植经营模式,先后成立7家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黄杨产业规模发展。
此外,园艺村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农村闲置宅基地等“沉睡”资源,引入旅游公司与村集体、村民合作,打造黄杨主题民宿,带动村民就业,实现村民致富增收。“村里环境好了,回头客也多了,现在村里流行一句话,叫‘村庄净又美,远近客商来’。”
文化附加值
“园艺村拥有丰富的黄杨资源,相比单纯栽种苗木,若能挖掘艺术内涵,将进一步提升附加值。”上海市植物园盆景艺术大师赵伟建议,发展以“黄杨”为主题的艺术模式和文旅产业。不久前,一座由闲置农宅改建而成的黄杨馆完工落成,多角度展示园艺村历史、黄杨文化和造型技艺,勾勒清晰的“园艺印象”。
园艺村不断挖掘黄杨的艺术内涵,特聘8位专家组建园艺村黄杨专家团,定期到村开展造型盆景指导,带动全村盆景技艺的提升;还邀请村里的黄杨“土专家”,定期为种植户开设黄杨课堂,传承“崇派”黄杨造型技艺。
黄杨产业伸枝展叶,乡村振兴开花结果,园艺村在世界级生态岛谱一曲“黄杨礼赞”,为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添芳华。不久前,崇明港西镇北双村、三星镇新安村、庙镇永乐村入围了2019年度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计划。据悉,到2022年,崇明区目标至少创建成功2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首席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