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军界瞭望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焊枪和火花“衔接”二战胜利之路
秦建
美国焊工在焊接船体时摆出胜利手势
1942年的苏联第183厂T-34坦克生产线
苏联第183厂实施T-34坦克炮塔组件焊接作业
  现代战争中,基于金属的武器装备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那么与金属加工有关的焊接就是一门与胜利有关的技术。不少人在工地上见过电弧焊,这一源于19世纪的技术至今都是焊接领域的翘楚,它早年只用于金属小部件修复或器具连接,工业化应用要到二战。正是苛刻作战条件和高节拍生产效率刺激了焊接技术出现质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走向。

  造就“T-34危机”

  1939年德国装甲兵团闪击波兰,苏联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加快研发新式坦克。时任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厂(今属乌克兰)厂长的科什金提出安装大功率BD-2柴油机和大威力76毫米炮的T-34坦克方案,理论上能打败任何德国坦克。可在狭小的坦克车体上集成如此庞大的机械组件,意味着加工难度大增,厚重的装甲及复杂的外壳结构都需要大量焊接工艺完成,这对当时落后的苏联工业而言简直是一种折磨。

  可战争威胁迫在眉睫,苏军急需大量T-34坦克,面对克里姆林宫下达的死命令,时任乌克兰电焊研究所所长的巴顿院士临危受命,在1940年底设计出高效自动电弧焊接工艺,实现坦克车身焊接机械化,并以流水作业方式去生产坦克组件,相比传统焊接效率提升数十倍。待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侵苏战争时,苏军已在西部前线排开1.2万辆各式坦克,远超德军的3600辆,尽管因技战术差距受到严重挫折,但苏军依然给予敌人强烈震撼,尤其数量有限的T-34打得德军所有坦克无法招架,这就是希特勒惊呼的“T-34危机”。到了1943年,完全普及埋弧焊工艺的苏联兵工厂实现1.58万辆T-34的年产量,如潮水般涌来的T-34最终在柏林埋葬了法西斯匪帮。

  加速战舰制造

  焊接工人及其手里的焊条焊枪,不仅影响着陆战胜负,还左右着海战命运。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损失惨重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暂时失去制海权。面对不利局面,“造更多的船去打鬼子”成为响彻美国工业界的口号。

  当时造船量提升的关键是缩短船体结合时间,早期的船身是用铆接工艺连接,不仅强度低,易被鱼雷击沉,更耗费大量人力工时。1942年起,美国海军委员会引入电弧焊接工艺,不仅效率高,高强度焊缝也使舰船抗冲击、防泄漏能力大增,而且焊接让大量笨重的铆钉没了用处,令船身明显减重,工作周期由数月缩短至几天,单日建造成本也降低一半。到1943年瓜岛战役后,美军主力舰艇就以三倍以上的压倒优势。

  另外,海军舰艇是十足的“油老虎”,为满足大西洋护航、打击德国潜艇以及支援北非战场的需要,1942年6月,美国兴建两条从墨西哥湾产油地到东海岸新泽西州的输油管道,负责将原油直接送上油轮或炼油厂(用于提炼加工成高辛烷航空煤油)。

  建设中,焊接再次发挥决定性作用,工人只需将管道两端装配在一起,而焊工要做的是将接头完全熔合,另一组人员则根据地形进行管道的弯曲,将焊接好的管道放入沟槽。整个项目在不到一年内完成,形成每天供应30万桶原油和20万桶汽油的能力,有效保证了盟军的“动力血液”。    秦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9年夏令热线收线报告
   第A06版:2019年夏令热线收线报告
   第A07版:2019年夏令热线收线报告
   第A08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专题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12-13
闪击机场 北约与俄罗斯的“科索沃竞赛”
用焊枪和火花“衔接”二战胜利之路
滑铁卢之后的意外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A21用焊枪和火花“衔接”二战胜利之路 2019-08-12 2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