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1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路凉亭忆旧
叶元章
  叶元章  

  宁波江北岸孔浦附近的河边,原筑有一座凉亭,俗称半路凉亭。亭小,名气却很大。凉亭尽管早已毁塌,但作为地名、站名,至今仍时常挂在人们嘴上,也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此亭不知建于何时,也不知最初是什么样子的。我仅知道,庚申年即公元1920年,因亭已年久失修,不蔽风雨,故由地方士绅集资重修,全部工程费用为银元一千元,先岳父陈兰荪先生(庄市菱漕头人,时任宁波元亨钱庄经理)是该项工程发起人,带头捐助银元两百元,以为倡导。这件事他老人家生前曾说起过,并有修亭碑记可证。

  当时,四乡与宁波市区主要靠水上交通联络。乡人进城,除了步行,一般都是坐船的。船,一种是手摇的航船,一种是脚划的小船,俗称脚划船。航船较大,有定期班次,且沿途停靠。每到一站,船老大吹海螺为号,招呼乘客上下。这种航船通常有两个老大,一在船尾摇橹,一在岸上拉纤。航船经庙跟,再转个弯,就到了半路凉亭。因这里靠近孔浦、压赛堰、倪家堰,所以也算一站。船靠岸时,拉纤的老大照例要到亭中略事休息,坐一坐,擦擦汗,喝碗茶,或换双草鞋,再继续赶路。

  这条水路是那时的交通干线,运输繁忙,船只往来不绝,河面也宽,乡人都称之为“大河”,一直可通到镇海、慈溪。从庄市坐船到宁波江北岸泗洲塘(今新马路一带)为止,水路约二十华里,凉亭建在路程的一半处,符合古代相沿的十里长亭(古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故李白诗曰“长亭更短亭”)的格局。这正是根据当时的交通条件、行程和脚力的需要而设计的。记得小时候路过此亭,总喜欢到里面坐坐。亭面河而立,呈正方形,由四根很粗的木柱支撑着,屋角上翘,有两个角伸向河面,远远就能望见的。亭内地面由百来块青石板铺成,按其面积足有三四十平方米。正面是墙,靠墙放着几条长石凳,墙上有神龛,供着一尊神像,神龛前石凳间放着一张供桌。神龛顶上系一方横匾,上书“小息为佳”四字,未署款。两边柱子上挂着一副七言对联,上联曰“最怜早起长行客”,下联曰“小集南来北往人”,亦未署名。临河一面也是墙,墙内也有石凳,墙外有石板路,便于拉纤人通过,亭下有石砌埠头,便于船上乘客在此上下。

  我还记得,当时先岳父曾雇了一个老婆婆在凉亭里烧茶水免费供应过往行人,还出资施舍草鞋、毛巾,夏天则施舍人丹、蒲扇。亭后有座小庵,老婆婆就住在庵里。这样维持了好多年。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先岳父年事已高,无力顾及凉亭,老婆婆也不在了。我们这些学生娃,即便再经过凉亭,也觉得不像以前那么热闹好玩了。

  宁波大学创建,我从西北回到了故乡,教工宿舍就在孔浦。我曾偕同老妻去河边寻访凉亭遗址。记忆中的半路凉亭早已不在。亭究竟毁于何时?好像也没有谁能说个明白。后来经一位老人指点,我终于找到了凉亭的旧址。原来它就在孔浦桥下(宁波-镇海公路上),沿河往北走约150米处,沿岸的石驳埠头残迹犹存,我还找到了凉亭四块垫柱脚的石础,仍大体完好,还有几条残损的石凳,扔在亭旁一家环保单位的院子里,年深月久,已被荒草淹没了。

  河,早已被公路取代,河面上静静的,不复往日风致了。凉亭之类,自然也随之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不过,对它的记忆,却并未因岁月的消逝而褪色。好多年里,每当花晨月夕,我仍经常去河边散步,看着两岸绿野,看着河中群鸭,就似乎有一种喝了酒那样微醺的感觉。如今我已是期颐之年,再也不能回故乡寻旧了。何处凉亭可避风,只能在我“东归后重见儿时游伴”诗中所说的“薄醉非关酒,入乡情更浓”里找答案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话题/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2版:乐活年华/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菜场协奏曲
不变的寄托
绿荫(水彩)
半路凉亭忆旧
巨婴是谁养成的
母亲的苦瓜菜
新民晚报夜光杯A15半路凉亭忆旧 2019-08-17 2 2019年08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