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下午,幼儿园放学时分,一老一小在我前面下了公交车。小女孩有五六岁,那身材矮小的老太太七十左右,背着一只跟她上半身一样大的卡通双肩包。小女孩空着手,一蹦一跳走在老人身边。眼前这一幕,令我想起很久以前见过的祖孙三代。
小女初三那年,我和很多家长一样,为她报了校外辅导班,上课老师都是区里顶级的好老师。一次,我到其中一位王老师家里交学费,一个看上去三十左右、相貌不错的女子正拿着饭碗和调羹,在客厅里给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喂饭。交罢学费,王老师送我出门,说起当父母的不易,不知怎地,跟我这个她并不熟悉的人,她叹起了苦经——
“我女儿三十四岁了,宝宝(我猜是她外孙女的小名)四岁。唉!她二十二岁那年,说要去法国留学。我和先生帮她找中介,申请学校,所有的手续都办好了,签证也下来了,她突然说不去了。我们劝她,她躺在床上跺脚,一边哭一边喊,就不去!就不去!”
“后来呢?”“后来,一万块中介费浪费掉了。那时候的一万块啊!有了工作,我们托亲戚朋友帮她介绍对象,那些男小囡条件都很好,她很反感,骂我们要卖女儿!偏要自己拣。拣来拣去,拣了个嘴巴最甜的。他们结婚,婚房首付是我付的,每个月贷款是我还的。一家三口每天三顿饭在我这里吃。这两天,我女儿又吵着要买小轿车。她说,你既然把我生出来,就要对我负责!”
我看着她,不知道如何安慰这个无奈的母亲。停顿了一会,她又絮絮地说:“每年寒暑假,我们一家五口出去旅游,他们三个的费用也是我出的。宝宝一道去的。”回家路上,我一直处于震惊和悲哀之中。
很多年过去,每次想起这位老师,想起她那个没有“断奶”的女儿,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句俗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个巨婴,是在王老师把女儿安排进重点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萌生的;是在她为女儿出国留学奔走,又纵容其反悔的时候“成长”的;是在她为女儿买婚房办婚礼提供一日三餐的时候定型的……
大包大揽的母爱塑造了孩子的脆弱、依赖、没有担当。没有上限和底线的娇养,养成了一个又一个巨婴。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所谓“最好”,就是心甘情愿地“喂奶”,供子女过上靠自身能力负担不起的生活。说得刻薄一点,这样的父母,只是“奶牛”,不是长辈,承担不起在精神上引领子女独立走完人生之路的重任。
这个重任,说重也不重。让四岁的孩子自己吃饭,让六岁的孩子自己背书包,让成年子女量入为出,就完成大半了。古人云:儿孙胜过我,留钱做什么?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当然,如今的小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不小,长辈们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予一些支持,无可厚非。但要记得四个字:力所能及。切不可倾囊而出,更不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