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喜欢打篮球,且是校队主力,你是不是会期待将来升入的初中、高中、大学也有篮球队呢?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乐器,是校乐队的台柱,你是不是也会担心,孩子将来进的高中会不会有乐队?到了大学还能不能继续施展吹拉弹唱的艺术天赋?
如今,在上海,家长们完全可以释然了,完全可以放心让孩子从小沿着爱体育、爱文艺的道路一往无前地坚持下去了,哪怕将来不吃专业饭,也完全可以不用再担心孩子喜欢跑跑跳跳、唱唱画画会影响到读书和升学。
近日公布的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形成衔接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意见提出,在全面做好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基础上,应做好各学段学校间人才培养的衔接工作,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保障。统筹考虑专业能力和文化学业成绩,对专业能力和初中学业水平统一考试成绩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高中阶段各相关学校按照计划足额录取。其中,一定比例的优秀体育学生或艺术骨干学生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同一“一条龙”布局单位内的初中学校。自2022年起,各“一条龙”高中阶段学校开展优秀体育学生和应届优秀艺术骨干学生的招收培养工作。
让优秀体育学生和艺术骨干学生能在各个学段获得“一条龙”培养和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形成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中小学校体育艺术项目布局结构,形成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据悉,国内一所著名高校想建一支女足,但是遇到了生源严重匮乏的问题,报名者寥寥,以至于不能成队。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普通高中学校里几乎已经没有踢球的女生了。小学阶段开展女足运动的学校最多,踢球的女生也最多,到了初中几乎少了一大半,其中的佼佼者基本上进了一线队或一线梯队,进不了的,就回过头老老实实“读书”去了。高中没了女足,你叫高校还怎么搞女足?无源之水嘛。
男孩子踢球的环境比女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环视一下邻国日本,情况就大不同了。在小学段,他们有全国少年足球锦标赛及J联盟举办的足球节;在初中段,有全国足球锦标赛、全国俱乐部锦标赛、全国初中学校体育大会、俱乐部青年杯等赛事;高中段则是日本各个学龄段校园联赛发展最为成熟的阶段。以东福冈高校为例,足球部就有280名球员,规模比一支职业足球队加上几级梯队都要高出一大截。
同样,现在沪上许多小学都有自己的特色艺术项目,有的还是京剧、沪剧、昆曲这样的精品。但现实情况是,一个京剧唱得有模有样的孩子,在小学里可以如鱼得水,但如果不进戏校科班专业深造的话,就很难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里获得广阔的舞台,这是相当可惜的,也不利于美育的可持续发展。
让优秀体育学生和艺术骨干学生在从小学至大学的整个求学阶段培养链不断,营造浓郁的中小学体育艺术文化氛围,本市出台的《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意见》,正是上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今后,本市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和国家级以上大型赛事、展演活动等项目设置,结合实际,确定一批由各区布局的重点项目以及选择性布局的推进项目。承担各重点项目及推进项目布局建设任务的学校覆盖各学段,且不同学段学校间数量比例适当。原则上,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阶段学校按照项目与一定数量的初中和小学共同组成一个基本的“一条龙”布局单位。
按照这样的构想,全市的50多所市示范性高中将成为文艺的百花园,将成为竞技体育高水平发展的运动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从小学到高中,有的是田径“一条龙”,有的是围棋“一条龙”,有的是京剧“一条龙”,有的是美术“一条龙”……校校有文体特色项目,人人有文体兴趣特长。建立健全这样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这才是科学的育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