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什么给什么
遍观全球,主要国家都把人工智能当成战略重点,纷纷出台政策法规。美国颁布《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通知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为本国人工智能发展制订蓝图,而五角大楼在此基础上公布人工智能战略,希望扩大军事应用,以便“在未来战场上保持战略优势”。英国2016年发布《人工智能对未来决策的机会和影响》以及《机器技术和人工智能》。而俄罗斯国防部甚至走在政府前面,率先发布《军用机器人综合系统使用构想》《2025年前先进军用机器人技术装备研发专项综合计划》等指导文件,指导军用无人装备研发。
提供政策保障的同时,各国还向人工智能研发投入巨额资金,以期早出成果。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今年初的行政令中要求,联邦政府应配置更多资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推广和培训。为此,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准备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0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新项目,而且数字“可能进一步增加”。欧盟表示,亚洲和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是自己的4倍,所以计划到2020年时将人工智能投资增加70%,达到15亿欧元。
军方必然选择
谈到各国军方为何对人工智能如此充满兴趣,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给出三大原因。
首先,人工智能帮助军队迅速处理海量数据,尤其是图像识别和公开信息数据处理上,能使军方更准确、更快速、更有效率地解析信息,更好地辅助决策。“潮水般的数据让人类应接不暇,”该刊称,“因此人工智能是最佳助手。”其次,从高超音速到网络攻击,战争节奏正在加快,“从决策到部队部署,从作战行动到后勤保障,所有战争环节都在加速,人类脑力运算能力不足以应付,引入人工智能势不可挡”。英国陆军为加快作战指挥速度,正在开发建立于人工智能基础上的“脑-机”连接技术,“一旦成功,可帮助士兵直接用大脑与智能作战平台连接,只需想一下,就能命令无人机群升空,省去动手或动嘴发命令的环节,反应时间可缩短到50毫秒”。第三,人工智能将帮助军队实现多种新行动理念,比如无人机“蜂群”作战、有人机与无人机混编等。专家预测,持续进步的人工智能,将催生崭新的攻防手段,造就前所未有的作战模式。
目前,军用人工智能技术已崭露头角,像军事强国的先进无人机、战斗机器人等就是明证。英国《卫报》特意提到本国军队引进的“SAPIENT”人工智能扫描系统,它利用传感器检测士兵可能面临的危险,“可扫描街道上敌军的动向,在城市战中充当士兵耳目,这样部队就能更快、更可靠地了解隐藏在角落里的攻击者并随时应战”。
“人工智能军事化是大势所趋,”法国《费加罗报》称,“作为军事‘倍增器’,它已成了各国推进军事现代化的重点。”该报称,尽管法国总统马克龙“坚决反对”将人工智能投放战场杀敌,但军方却乐此不疲,尤其情报系统已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不管你愿不愿意,人工智能都是未来军方的必然选择”。
主导权必须归人类
DARPA认为,人工智能虽拥有超越人类的优越性,但本质上仍是人类辅助工具,“就如同合作伙伴,能帮助人类发现和弥补不足,但绝不能成为决策者,”DARPA局长斯蒂文·沃克尔说,“使用并掌握人工智能的,只能是人类,而不是机器。”沃克尔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还局限在很小范围,技术限制倒是其次,更多是对可靠性和信任度的担心。解除这一担心的关键,是防止人工智能在未接指令下自行其事。目前来看,这种担心并非庸人自扰,比如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介入的“俄罗斯方块”游戏中,参与博弈的机器已能在快要输的时候暂停,以保证走好每一步,使成功概率最大化,这种主动性却没有出现在初始设计中,这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具备“自我进化”能力。换言之,拥有这种能力的机器充满不确定性,超出多数军队能容忍的范围。
“如果人类操作者无法确定人工智能在特定环境下具体做什么,行动就复杂了,谁都难保不会出现‘机器倒戈’,”沃克尔说,“如果人工智能以‘自我理解’的特定方式将图像分类或躲避敌方雷达,却拒绝向人类操作者说明为什么这样做,那人类不太可能相信它。” 于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