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同时,来自李政道研究所的一系列创新研究也开始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关注到坐落在上海的这家年轻学术机构,他们带着好奇心和雄心到访李所,甚至落户李所。
就在最近,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任务和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张江科学城的李政道研究所实体建筑建造工程进入地面建设阶段,明年可望竣工。在“筑巢”的同时,目标直指世界知名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的李所已呈现“引凤”效应。
把目光投向整个宇宙
“101-1,所长办公室,Frank Wilczek(弗兰克·维尔切克)”,走进李所,掩映在闵行校区绿荫中红砖小楼,刚过大厅的第一间,就是所长维尔切克的办公室。
两年前,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受聘成为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等。宽泛的研究领域、至今依旧活跃在学术前沿,以及参与国际合作的积极意愿,正是李所需要的。
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挂牌成立的李所,经过各方支持和努力,奔跑发力。各研究部科研团队已经逐步形成,今年还吸引到国际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领域领军人物,原东京大学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教授、德国汉堡科学与人文科学院院士柳田勉(Tsutomu Yanagida)全职加盟。
“如何通过方程来解释宇宙最深刻的原理,是爱因斯坦的梦想,也是李政道的梦想。令人激动却又有点令人沮丧的是:我们已经有了方程,却还不知如何解方程。”维尔切克认为近年物理学发展迅猛,提出更多创造性问题亟待解决,需要科学家共同努力。因此他一上任就进入快节奏模式——领衔李所科学事务委员会,规划研究规划、引进人才;帮助李所组建集结近20位国际顶尖物理和天文学家的国际咨询委员会,为建设出谋划策。
“T.D. Lee Institute(李政道研究所)”也渐渐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2018年李所在暗物质特性、拓扑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天体物理、冷原子、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与星系团、新原理加速等研究领域发表SCI论文超过100篇,作为合作者加入国际大科学合作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
让科学家放开手脚
位于孙桥科创中心单元,总用地面积约41亩,总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李所实验楼将为科学家们“添翼”。重点建设的三大实验平台中,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平台完成30吨级的液氙粒子探测基础设施,为实现对暗物质和中微子研究世界最灵敏的探测提供条件;实验室天体物理实验平台将利用高能量密度激光研究天体物理变化,并研究轴子的产生;拓扑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平台将为拓扑量子比特计算的科学问题进行基础性、前瞻性探索研究。李政道研究所的科研选题以面对人类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为核心,从事物理和天文方面的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围绕李政道先生所期望的“寻找宇宙极大与极小的关联”,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最相关的基础科学。
李所建设瞄准玻尔研究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世界顶级前沿科学研究所。但要成就一批顶尖科学家,产出重大原始创新,除了硬件建设,更要软环境的支撑。“科学家要从繁杂的日程事务中解放,才能放开手脚去做学术的事。所以李所目前努力推进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让科学家‘松绑’。”相关人员表示,目前上海交大作为李所依托单位,为科研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在此基础上,李所正在探索改革机制,尽量为科学家们提供服务支持。
李所也在营造科学家自由交流氛围上花心思,例如,未来张江实验楼的球型空间就将承担共享交流的功用,计划陈列科学与艺术作品,让研究者们在咖啡浓香和艺术激荡中碰撞智慧火花。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