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讲坛/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带一路”朋友圈会越做越大
对外传播因地制宜不急于求成
于洪君在新民环球讲坛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于洪君会见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  图GJ
  把“一带一路”建设好 整个国际社会受益

  问:于部长感谢您的演讲,我提个关于“一带一路”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这么多年,理解的国家越来越多,包括像欧洲的缺口也已经打开了,意大利也逐渐开始支持我们的“一带一路”。不过现在美国是不是可能还不太理解和支持“一带一路”,不知道我们有什么样的策略,可以让美国更快地理解和支持“一带一路”?

  于洪君:好。“一带一路”刚才我讲了,它实际上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全球合作事业,各个国家对它的态度都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有些参加了“一带一路”的国家也并不完全和我们的理念一样,首先考虑它自己的发展利益,还有国家主权安全,甚至还有文化背景问题。美国现在是明确反对“一带一路”,它认为“一带一路”就是在塑造我们的国际影响力,用它的话说就是扩大我们的势力范围,和它争夺世界主导权。

  特朗普刚刚上台的时候,2017年我们开第一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特朗普还派个人来,白宫的一个重要官员,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一个司局级官员,他的亚洲司助理来了。当时他还讲要研究“一带一路”,美国大公司、美国驻华使馆都研究“一带一路”。现在这话不讲了,现在越来越撕破脸皮了,特朗普和我们要全面抗衡了,要遏制我们的崛起和发展,从贸易领域扩大到经济、人文、金融,所以指望美国参与“一带一路”已经很难了。

  但是美国是个非常复杂的国家,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很多地方上步调是不一致的,美国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上的发展,或者各个州的州长为了选票,可能单独开展一些对外活动。所以我们同美国在发展经贸关系方面还有很大余地,在“一带一路”第三方合作方面也还是有事情可做。但是美国不会纳入我们“一带一路”的整体规划中来,不会像意大利、匈牙利这样和我们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备忘录。然而不排除我们运用各种资源手段调动美国的力量,让美国的某些企业、某些地方政府在第三方开辟合作市场。

  现在七国集团中已经有五个国家明确表示要和我们“一带一路”合作,虽然日本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但也在一步一步向我们靠近。因为这种合作它挡不住,它也看清这是大势所趋。如果加入进来,对日本的企业,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也会带来利益。我们也不是搞排他的,搞封闭的,搞我们自己的后花园,搞我们自己的小圈子,搞我们自己的势力范围,搞我们自己和美国或者是西方对立的经济阵营,也不是这样。我们一直是秉持开放态度的,所以相信“一带一路”朋友圈会越做越大。

  当然困难也会很多,就像你事业做得越大,面临的问题越多,你的资金、能力、经验不足的问题或者意外的风险挑战都可能出现。但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不能知难而退,必须知难而进,急流勇进,最终能够把“一带一路”做成我们满意,合作各方满意,整个国际社会都受益的公共产品。

  对外传播适时对路

  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问:于部长好,我看前一阶段您做的一个报告就提到,对外传播不能仅仅以市场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来了解中国,其实我们做宣传工作也是感触很深。特别是外宣工作方面,我们看到像美国包括一些西方国家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它的主流思想包括价值观,会通过很多比较感性的方式,比如说一些电影包括一些短视频,但相反我们去表达我们的一些内容的时候,西方反而不太能接受,有时候会起到负面作用。现在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敏感问题上,比如中美贸易或相关问题,其实我们的很多观点大家是可以有公约数的,但是我们有时候表达出来反而会让对方感到我们的政策和立场同他们对立,怎样把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想法更好地向西方国家表达?

  于洪君:关于对外传播中特别是文化交流中如何巧妙地,或者能以对方接受的方式输出或者说传播我们的理念,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在这方面应该说西方国家占有资源优势,占有语言优势,英语传播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比汉语更能得到接受。另外文化传播有时候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和文化贸易是联系在一起的,很多文化传播是以文化贸易方式来实现的,我们这方面的经验不多,人才也不多。

  对外交流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我们看到“走出去”的企业,在外定居、生活、留学的华人华侨,客观上都自觉不自觉地承担着对外文化传播的使命。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对这些力量的整合,加强政策的引导。

  对外传播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市场感兴趣的传统中国文化符号,也不能满足于仅仅让外国人了解长城、功夫、美食、古代建筑这些传统文化。有一次我到拉丁美洲,问他们看中国电影吗?他们说看,好奇地问:“中国的酒是不是都像《红高粱》里那样酿造的?”

  那个时候的电影展示中国人封闭、落后、愚昧的一面比较多,这让外部世界无法通过电影来客观、全面、理性地认识中国。对外传播既要传播传统文化,更要传播现代化文化,这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才是消弥中国威胁论,消弥世界上对中国种种误解的方式。

  刚才讲的我们传播中为什么总是力不从心,或者说事倍功半,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毕竟是东方国家,另外我们现在主张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有个长期的相互融合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讲文明互鉴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有人家听得懂的语言。

  话是这么说,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比如说我在独联体国家,在哈萨克工作过,在乌兹别克工作过,我们在那些国家全说汉语,搞汉语教学的时候用俄语课本。因为那些人不懂英语,那么就使用一种中间语言,用俄语来编汉语教材。但如何使用俄语就是个大问题,结果我们的俄语课本一开始就中苏如何友好,中俄如何友好,把在俄罗斯使用的语言搬到中亚国家去,这就是我们的传播方式问题,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了解对象国的文化。

  再比如我们西北地区的大学到乌兹别克去演出,在台上唱了三首哈萨克民歌,他们觉得中亚都是一回事,哪个国家的歌好唱就唱哪个国家。这就像我们到日本去访问,在台上唱了三首韩国歌,日本人会怎么想?所以第二天人家都不来了,这就是传播的方式方法思路有问题。另外他们还演了一个千手观音,千手观音确实很不错,但是中亚国家都是穆斯林,千手观音是佛教,这个文化宗教差得很远。所以对外传播我们的经验不足,能力不足,语言也没有优势。要想传播好我们的价值观,首先一定要理解人家的价值观,使用我们的语言或者第三方语言一定要让对方能够接受,我们现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足。

  另外,文化传播以文化贸易的方式进行,有时候可能效果还更好一点。你说我不要钱给你白印一部书,最后发现走的时候没有几个人拿。但是你卖给他的东西,他反倒觉得这有趣,就是以文化贸易的方式更能接受。你单独送书,他以为你是强加给他。我们大使馆有时候接到国内有关部门送的书,印得很精美,人家并不喜欢。结果当地公司从中国搞一些片子播,还有人去看。这就是要适时对路,因地制宜,对外传播是要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不能急于求成。

  现在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很大,走到哪里都有人会说“你好”,端起酒就说“干杯”,这就是成功,就是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无处不在,中国文化无处不在,影响了世界,中国的风俗习惯也无处不在,他们也在慢慢接受。所以也不要着急,慢慢来,我们的理念能让世界接受是个漫长过程。也不要太理想化,总想我们这个东西这么好,他们为什么不接受。他不接受,因为他认为他的东西最好。所以就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互学互鉴,最后才能相互融通。

  也不要把对外传播理解为就是要站上去取代谁,不可能的事情。世界是多元的,我们这么说,自己也必须真正地这么去实践。如果带着一种超越谁、取代谁的想法去做,最终不会成功。一定要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相互融合,相互接受的过程。同时也要有勇气做,也要看到我们有成就。

  美国现在很多广告公司做中国的广告,我们有一个片子要到英国BBC去放映,这就是我们的努力。不要因为有困难就放弃努力,不要认为这个目标遥远就止步不前,还是这个道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讲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讲坛/新民环球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一带一路”朋友圈会越做越大 对外传播因地制宜不急于求成
以和平外交突破西方封锁 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于洪君:在国外我们代表的是国家
新民晚报讲坛/新民环球A22“一带一路”朋友圈会越做越大
对外传播因地制宜不急于求成
2019-10-10 2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