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8岁的于洪君被招收到长春市农安县从事电影放映工作。凭借优异的表现,他很快接手县里的电影宣传,在工作中小有名气。
1978年,于洪君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进行深入学习。1986年,他又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博士研究生,对世界社会主义进行更深入研究。
博士毕业后,于洪君进入中联部工作。1991年,于洪君出访苏联,目睹苏联的解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形形色色的人,“访问期间,我一直在进行观察和思考,收获很多”。
1996年至1998年间,于洪君在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工作,对中亚地区和独联体国家的事务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回国后,于洪君被任命为中亚处处长,并于1998年借调中央外办工作。
2005年,于洪君离开中联部研究室主任岗位,出任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在他看来,这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大使在国外代表的是13亿中国人民,是我们这个伟大的党和国家”。身为大使,于洪君既要负责接待国内来访代表团、协助安排双方领导人的国事访问,又要负责开展领事保护和公共外交、配合国内打击“三股势力”等等,大使工作职责十分繁忙。他说,“过去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在我履行使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于洪君回到北京,担任中联部副部长,兼任该部新建智库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并多次以智库领导人身份进行对外交往。在于洪君看来,“以智库身份进行对外交流,同样可以为外交事业作贡献,而且灵活度更高。”
如今,于洪君发挥余热,担任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继续开展和平友好交流活动。